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系统疗法

家庭系统疗法


家庭系統疗法的发展過程
六十年代: 控制论cybernetics、反馈 feedback 论、系 统 sytemic 论进一步地被運用 精神分析出现了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贝特生 Gregory Bateson(加州 Palo Alto 小組)提議双重束缚理论 double-bind theory, 孩子做什麼都不能令父母滿意, 變成不良家庭关系中的代罪羔羊,精神 分裂症可能因此而生。症狀是系统的不 健全而不是源於個體。
家庭治疗学派
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

主要人物:Salvador Minuchin 基本理论:结构:一种家庭持续作用和调控的互 动模式。描述语言:僵硬、清晰、含混、灵活、 完整、缺陷、失功能。 对家庭的描述:边界、权利等级、分系、三角关 系、核心情感、家庭周期。 对症状的理解:是家庭系统的问题,如结构不良、 内部情感失衡disequilibrium、对环境变化错误的应 答方式。
家庭系統疗法的发展過程
七十年代: 從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和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的影响,引進了Virginia Satir 沙維雅的体验式治疗experiential therapy,用迅 速、准确的直觉处理矛盾信息,促进交流,形成 人道主义 humanism 模式。 Palo Alto小组的特點:悖论干預 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來控制治療師與家庭的複雜關係(家 庭期待改變,但治療師反為毫不着急,反給他們 矛盾信息,例如讚賞“病者”的“病症”) 、循 环互動 interactive circularity、与注重現实 here-andnow(而少理過去經歷)問題的迅速解決

家庭治疗学派结Fra bibliotek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

治疗技术:参加-描述-干预三個阶段 七個步骤:参加与接纳、溶入互动、诊 断、调整互动、确定边界、打破平衡、 挑战改變七步驟。 治疗目的:改变家庭结构:重建边界、 权利等级与互动模式。 治疗师位置:较权威,指导式,不適宜 情感上卷入


家庭治疗学派


家庭系統的特徵



一,结构:整個系統 system可分為不同的分系 subsystems 二,功能:多个分系相互依賴、补充、 制约,構 成整個系統的功能 三,界線:在家庭系統中,分系间雖有 界線的劃 分,但在对外方面有完整性 integrity的表 現,而對內有自身平衡self-equilibrium 的 傾向。
意大利米蘭小組的策略家庭療法





這策略家庭疗法 strategic family therapy 是隨著與 家庭成員的互動(正與負的反馈)而改變治療策 略。 治療師力求中立。 假設是: 不健全的家庭是多年來家庭系統中反复 循环互動 interactive circularity 的結果(引致家庭暴 力的原因很多)。 米蘭療法運用循環題問 circular questioning 來引 導家庭成員互惠reciprocity、共同進化,而不是讓 某分系或成員單方面控制整個家庭系統。 運用悖论干預 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來給家人解 釋為何“病者”會有如此“病症”, 而不是用來控 制治療師與家庭的複雜關係。
家庭治疗学派
分析性家庭治疗(Analytic)

主要人物:Erik Erikson, Nathan Ackerman, Stierlin 基本理论:家庭的我与个体的我、客体关系。 描述语言:纠结,联盟、替代(寄生式)和家庭 动力学。 对家庭的描述:未分化、低分化,关系补偿、情 感阻隔、三角關係。 对症状的理解:相互连锁病态、家庭投射并形成 多代传递过程。
家庭系統疗法的发展過程
解釋利兹 T. Lidz 提出的兩個情況: 婚姻分裂—有些父母亲互相疏远,满怀敌意地 互相競争,试图从孩子那里夺得孝顺、忠诚、 亲近、同情和支持 (marital schism) 婚姻偏斜—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中的一方(通常 是母亲) 常常显示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方式來 支配家庭,而父母中的另外一方則常显出依赖、 软弱、和逆来顺受,并且让孩子视此为正常。 這是直线因果思维扭曲了的后果,缺乏了循環 因果思維 (marital skew)
加州 Palo Alto 小組的家庭系統療法



運用殊途同歸 equifinality 和等能性 equipotentiality 兩個原則, 迅速的解決家庭問題 例子: 妻子投訴丈夫總是“大聲罵我,不論我做什 麼都不合他的心意。”而丈夫卻說他的妻子“從 未考慮過所做之事的後果。” 當妻子用她的工作獎金買新的窗簾來佈置家庭, 丈夫卻認為她不事儲蓄而罵她。 治療師指出夫妻想法雖不同,但都是整體為家庭 好。丈夫可以看新置的窗簾為一種家庭投資,表 示妻子有遠見而讚揚她。從此,妻子就對家庭的 需要更上心了。 這顯示了兩個原則:殊途同歸和等能性的互補。 買新窗簾和家庭儲蓄都有同等性能,也可有同一 結果(就是為家庭而投資)。
家庭系統療法的觀點




一,家庭系统療法是一种观察性的療法。 二,觀察在家庭系统中的行为交互性interaction、 回彈性resilience、共时性synchronization、 循环性與双 向性cyclical and bidirectional nature等。 三,觀察问题如何成為事实。一是觀察系统中所發生 的问题 what,二是觀察系统如何出了问题 why。 四,注重個人生命故事的描述(三個要素)与如何共 同创造生命 五,直线性 linear 思维与系统性思维同樣重要(可 简单、可复杂)
家庭系統疗法的发展過程
五十年代: 约翰.贝尔 John Bell 开始家庭会谈來 治疗患有精神病的儿童 那萨.阿克曼 Nathan Ackerman 出版了 《家庭生活的心理动力学》一書 利兹 T. Lidz et al提出了婚姻分裂 schism (嚴重的慢性不平衡和不和諧) 和婚姻倾斜 skew(雖有相對平衡,但婚 姻已被扭曲了)的婚姻互動模式
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 符号系统: ———— 僵硬, - - - - - - 清晰, • • • • • • • 模糊, ——| |—— 对抗, (括符) 结盟,(箭头) 迂回, 对抗 与 僵硬 的關係 F父——| |——M 母 F父 \ / ———— Children M母 Children孩子 (母與孩子結盟)


家庭治疗学派
分析性家庭治疗(Analytic)

治疗技术:听、共情、解释、维持分析。 明白症状与家庭行为双向关系、症状的 功能、什么担心使家庭停留在冲突中、 那些问题与过去的创伤有关、治疗师如 何解释重要冲突。并行的婚姻治疗。
治疗目的:将多代关系中的压力与债务 意识化。消除禁忌与情感联结,促进家 庭和个体成长。 治疗师位置:非指导性,投射的容器。
家庭治疗学派
体验式家庭治疗(Experiential)

治疗技术:利用沟通游戏、模拟家庭会谈, 家庭塑型、重塑,换位、身体触摸来引发 正确的情绪体验。 治疗目的:促进沟通方式,释放焦虑,增 强成员间的理解与共情。 治疗师位置:多向结盟,不中立的中立, 有时会用命令来控制家庭的行为。


新家庭治疗学派
四,个性:每個家庭系統都有不同的分化程度 differentiation/polarization 和规则 rules 五,角色:成员在家庭功能中有不同的职责。


家庭系統的本有功能


一,平衡机制 equilibrium mechanism 來保持系统内部的稳定:如过弱,系统會 缺乏秩序、没有安全感;如过强,會缺少 变化、形成问题行为或病态的出現。 二,变化机制 change mechanism 來应付内外干扰:系统需要打破和改变原 有的平衡和秩序,给系统带来活力和适应 能力。
策略式家庭治疗(Strategic)

主要人物:Milan team, Palo team, Steve shazer等 基本理论:治疗师的悖论情景,解决问 题行为所构成的问题。差异是信息。 对家庭的理解:非病态化、权利游戏中 的正反反方,变化中的家庭与内在和谐。 对症状的理解:所有症状都有功能、构 成补偿平衡,用解决问题不当的方式來 维持问题。


家庭治疗学派
体验式家庭治疗(Experiential)

主要人物:Virginia Satir 基本理论:沟通障碍是家庭困扰的核心, 症状是无法鉴定相互关系所致。 对家庭的描述:交流的清晰与含混、缺乏, 禁忌与回避,坦诚与开放态度。 对症状的理解:语言与非语言教练系统失 衡,无法表述、传递、理解彼此的感觉与 体验。
家庭系統疗法的发展過程
五十年代: 诺伯特.威纳 Norbert Wiener(1894-1964) 率先应用cybernetics和“系统”的控制與溝 通,提出反馈feedback、互惠reciprocity (如:A作用于B,而B又反作用于A) 、交流 偏异exchange bias等等概念 伯温Murray Bowen是家庭系统理论的創始人, 視家庭系統為一體情緒單位,致力研究“寄 生式”的母子互动关系。他的理論是精神分 析(強調自我、代际问题及过去经历)和系 统论思想(着眼于此时此地构建着的交互作 用)之间的结合。
家庭系統疗法的基本概念

這是以整個家庭系統为治疗对象的療法。 利用被标示為“病者”的症状行为,來观察被擾 動了的家庭系統 固有结构、 情感等级和 行为模式。 主要是帮助家庭改善沟通、建立有效的互动方式、 降低内部张力、和促进健康家庭應有的功能。



家庭系統疗法的特點有三:

一,针对家庭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关系,而 不看重个人(被標示為“病者”) 的 问题行为。 二,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解释个人的症状 与成员间的关系。 三,以整个家庭的改变来促使个人的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