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快乐自学:
1、作者简介:
2、文章题解及背景介绍: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
..欲睡()
虬.枝()婆娑.()秀颀.()倔强.()
4、课文朗读:
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当众朗诵。

四、合作探究: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礼赞”白杨树的?2、如何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3.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4、白杨树象征什么?“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五、课堂延伸:
找出下列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妙手隅得不折不扰无边无垠坦荡如底旁逸斜出纵横决荡力争上游潜姿暗长倔强亭立恹恹欲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

二、继续探讨:
(一)朗读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这时你涌.起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二)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围绕这个线索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2、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是“极普通”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精神的?
4、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三、文章总结:
1、主旨概括
2、写作特色
四、延伸拓展:
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答案: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1分析: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2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