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阶梯式阅读法
作者:唐静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2-01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思想和观点借助语言文字得以承载与传递。
读书是学习语言、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就像爬山,需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多种阅读方式就成为一级级攀升语言文字能力的阶梯。
阶梯一:情境朗读,培养语感
新大纲把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大纲还强调,只有大量的阅读感知、感悟、熟读成诵,才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感经验。
古人读书的优良传统也强调“读”,“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
心理学也向我们揭示,朗读能稳定学生阅读时的注意。
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内部语言发展不够完善,阅读注意力较低等原因,有发音器官运动,听觉器官监控的的出声读,不但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保持稳定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孩子们把书面语言和表达内容更好的联系起来,使其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课文内容。
再次,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会使孩子们在大声的读书声中,如见书中人,如见书中物,身临其境,产生无限想象,并在和谐优美的文字中初步进行美的感受和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是要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并且要进行语言技巧的处理和语音的多种变化。
因而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趣味,作品中的事件、意境,以及文章语言的节奏、韵律、行文的语调气势活灵活现、绘神绘色地表达出来,甚至可以把书面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神情妙趣抒发出来。
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象,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为引导学生朗读好、体会好、理解好人物的对话内容,理解对话的表达形式,老师可通过“激发朗读,角色朗读→要求朗读,自读记忆→指名演讲,合理配合→各自再读,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象还原的真实,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达到以情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能力和教育侧重点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但是从手段上来说,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在各个阶段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阶梯二:用心默读,理解内容
默读是朗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我们知道,默读就是默默的读,放在心理读,不读出声。
这样读可以提高读的速率,提高阅读能力。
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
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刚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有的学生常常伴有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这是借助读出的声音领会意思,需要逐渐纠正。
在教学中,要通过反复实践,使低年级学生逐步学会默读。
进行默读时,我们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在默读过程中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还要做到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
并且可以动笔划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
最后,我们在默读的速度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
因为,教材中通常会出现某些略读课文要求通过默读的形式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些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提出默读要求,但也必须在默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首先,充裕的时间是必须的,在充裕时间的保证下,要使学生能做到对课文的切实默读,并配以认真思考,其次,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追求速度与结果,使默读环节成为一种虚无的形式与过场。
这样能更好地提高默读的速度。
阶梯三:熟读成诵,化为己有
能够流利、自然的朗读所学的文章、诗歌,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容与感情,是背诵的重要基础。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因此,老师的引导此时便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演讲、辩论、摘抄等形式,学以致用,将优美的词语内化到自己的文章中,将激励的语段充实到自己的论证里,在不断的积累中,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度,并逐步养成积累优美辞藻的好习惯。
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将他人优秀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本身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2]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