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4期甘肃石油和化工2011年12月纳米材料研究进展李彦菊1,高飞2(1.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2.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纳米材料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人们意识到它的发展可能给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
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综述了纳米材料的分类、特性以及应用领域。
关键词: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1前言纳米(nm)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单位,1nm=10-9m。
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nm 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呈现出特殊性能。
这种既具有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
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正是利用纳米粒子这些特性实现其在各行各业中的特殊应用[1,2]。
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纳米科学与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科技之一。
目前世界各国都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高度重视,纷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对其进行前瞻性的部署,旨在占领战略制高点,提升未来10~20年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
我国政府对纳米科技十分重视,先进的纳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3,4]。
2纳米材料的分类以“纳米”来命名的材料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材料的定义把纳米颗粒限制到1~100nm[5]。
在纳米材料发展初期,纳米材料是指纳米颗粒和由它们构成的纳米薄膜和固体。
广义而言,纳米材料是指在3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如果按维数[6],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3类:①0维,指在空间3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②1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③2维,指在3维空间中有1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
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纳米金属、纳米晶体、纳米陶瓷、纳米玻璃、纳米高分子和纳米复合材料[7,8]。
按材料物性可分为:纳米半导体、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铁电体、纳米超导材料、纳米热电材料等。
按应用可分为纳米电子材料、纳米光电子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敏感材料、纳米储能材料等。
纳米材料大部分都是人工制备的,属于人工材料,但是自然界中早就存在纳米微粒和纳米固体。
例如天体的陨石碎片,人体和兽类的牙齿都是由纳米微粒构成的[9,10]。
3纳米材料的特性[11,12]3.1表面效应球形颗粒的表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其体积与直径的立方成正比,故其比表面积(表面体收稿日期:2011-07-05作者简介:李彦菊(198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2篇。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
82011年第4期李彦菊等:纳米材料研究进展发展动态积)与直径成反比。
随着颗粒直径的变小比表面积将会显著地增加。
例如粒径为10nm时,比表面积为90m2/g;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m2/g;粒径下降到2nm时,比表面积猛增到450m2/g。
粒子直径减小到纳米级,不仅引起表面原子数的迅速增加,而且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都会迅速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较多,表面原子的晶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所引起的。
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质,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而稳定下来,故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晶体微粒化伴有这种活性表面原子的增多,其表面能大大增加。
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原子输运和构型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像和电子能谱的变化。
3.2小尺寸效应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
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
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一系列新奇的性质:①特殊的光学性质;②特殊的热学性质;③特殊的磁学性质;④特殊的力学性质。
超微颗粒的小尺寸效应还表现在超导电性、介电性能、声学特性以及化学性能等方面。
3.3量子尺寸效应微粒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能级变为分立能级,吸收光谱阙值向短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量子尺寸效应。
3.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隧道效应是基本的量子现象之一,即当微观粒子的总能量小于势垒高度时,该粒子仍能穿越这一势垒。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宏观量如微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及电荷也具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越宏观系统的势阱而产生变化,故称之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既不同于宏观物体,也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
当组成材料的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纳米材料表现出的性质与体材料有很大的不同。
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原子及分子的相互作用,强烈地影响物质的宏观性质。
物质的机械、电学、光学等性质的改变,出现了构筑它们的基石达到纳米尺度[15]。
例如铜的纳米晶体硬度是微米尺度的5倍,脆性的陶瓷成为易变形的纳米材料,半导体量子阱、量子线和量子点器件的性能要比体材料的性能好得多;当晶体小到纳米尺寸时,由于位错的滑移受到边界的限制而表现出比体材料高很多的硬度;纳米光学材料会有异常的吸收;体表面积的变化使得纳米材料的灵敏度比体材料要高得多;当多层膜的单层厚度达到纳米尺寸时会有巨磁阻效应等。
纳米材料之所以能具备独到的特性,是当组成物质中的某一相的某一维的尺度缩小至纳米级,物质的物理性能将出现根本不是它的任一组分所能比拟的改变。
4纳米材料的应用4.1在催化方面的应用用作高效催化剂是纳米颗粒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纳米颗粒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表面的键态和电子态与颗粒内部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特点,导致表面的活性位置增加[13,14],使得纳米颗粒具备了作为催化剂的先决条件。
有人预计纳米颗粒催化剂将成为本世纪催化剂的主角。
光催化剂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特殊催化剂,纳米TiO2所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使其导电和介电能级变成分立的能级,能隙变宽,导电电位变得负移,而介电电位变得正移,这使其获得了更强的氧化还原能力。
4.2在浆料方面的应用纳米材料用作导电浆料,导电浆料是电子工业的原材料,由于纳米材料可使块体材料的熔点大9发展动态甘肃石油和化工2011年第4期大降低,因此用超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在低温下烧结,此时基片可以不用耐高温陶瓷,甚至可采用塑料等低温材料。
4.3在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精细化工是一个巨大的工业领域,产品数量繁多,用途广泛,并且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纳米材料的优越性无疑也会给精细化工带来福音,并显示它的独特魅力。
在橡胶、塑料、涂料等精细化工领域,纳米材料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如在橡胶中加入纳米SiO2,可以提高橡胶的抗紫外辐射和红外反射能力。
将纳米Al2O3和SiO2加入到普通橡胶中,可以提高橡胶的耐磨性和介电特性,而且弹性也明显优于用白炭黑作填料的橡胶。
塑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塑料的强度和韧性,而且致密性和防水性也相应提高。
5结束语纳米科学是一门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集于一体的新兴科学,主要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和纳米生物学等。
2l世纪将是纳米技术的时代,为此,国家科委、中科院将纳米技术定位为“21世纪最重要、最前沿的科学”。
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能源、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纳米材料现已广泛应用于宇航、国防工业、计算机工程、环保、化工、建材、医药、生物工程和核工业等方面。
它不仅在高科技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1]袁哲俊.纳米科学与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5.[2]张莉莉,蒋惠亮,陈明清,等.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日用化学工业,2004,34(2):123~126.[3]李凤生.超细粉体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4]白春礼.纳米科学与技术.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1~5.[5]李淑娥,唐润清,李汉忠.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其物理性能.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8(3):10~11.[6]POKROPIVNY V V,SKOROKHOD V V.Classification of nanostructures by dimensionality and concept of surface forms engineering in nanomaterial scienc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7,27(5-8):990~993.[7]李嘉,尹衍升,张金升,等.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基本结构效应.现代技术陶瓷,2003,96(2):26~30.[8]ROCO M C.Nanoparticles and nanotechnology research.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1999,1(1):1~7.[9]王宏志,高濂,郭景坤.纳米结构材料.硅酸盐通报,1999,1(1):31~38.[10]卢柯,卢磊.金属纳米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金属学报,2000,36(8):785~791.[11]康永,柴秀娟.纳米材料的性能及研究进展.西部皮革,2010,32(15):33~39.[12]卫英慧,胡兰青,许并社.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机械管理开发,2002,66(2):26~27.[13]林晨.纳米材料在化工行业中的应用.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7):120~121.[14]李国庆,卢广丈,林意群.纳米技术及其在生物工程和医药学上的应用.Medical Equipment,2002,15(3):8~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