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关系研究
【摘要】: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犯罪活动,从而在行为发生过程中留下诸多犯罪痕迹,形成犯罪现场。
在犯罪现场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可能会留下不同的犯罪痕迹,而即便同一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心理下也会有不同的犯罪现场形成,因此,通过对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掌握犯罪行为人的基本情况,从而确定犯罪嫌疑人,为侦破案件奠定基础。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现场形成心理痕迹关系
一研究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关系的意义
任何犯罪都与特定的人、事、物相联系,都与人的心理密不可分。
人们的心理活动动作用于现实时,常以一定的形式留下各种痕迹,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分析,可以从现场痕迹上认识人的心理痕迹,也可以从心理痕迹中找出某种痕迹的人的因素。
犯罪现场中的心理痕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客观地反映了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
犯罪行为人在作案中表现的连续性、频发性、类似性、习惯性、感情性、畸形心理等特点都是其个体心理特征的痕迹再现。
在勘查犯罪现场时,可以通过分析现场状况,痕迹物证的特点,形成的机理,犯罪行为人在现场活动的特点,循此寻觅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痕迹,通过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犯罪行为人的年龄,身高,职业,技能、文化程度,兴趣,嗜好,习惯,气质、性格和能
力等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确定留下这种独特的痕迹的人,从中确定犯罪嫌疑人。
心理痕迹虽然是一种看不到的抽象现象,但它可以被我们感知和认识。
因为心理痕迹存在于每一个犯罪过程之中,它与犯罪现场、罪犯及现场的物质痕迹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
这种因果联系,正是我们认识心理痕迹的有效途径。
侦查人员可以借助已知事物的因果联系,推知未知事物的结果,从而达到破案的目的。
二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的关系
任何一个现场,如果没有犯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存在,即使危害再大,后果再严重,都不能称之为犯罪现场。
这说明犯罪行为是决定犯罪现场存在的核心,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犯罪也是一样,犯罪行为人首先有了犯罪心理,其后将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从而在实施犯罪活动时形成了犯罪现场。
在犯罪现场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的犯罪动机的支配下会留下不同的犯罪痕迹形成犯罪现场,即便是同一犯罪行为人在不同犯罪心理的驱使下也会有不同的犯罪现场形成。
由此犯罪心理便成为犯罪现场形成的直接原因,而犯罪现场则成为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结果。
三在侦查中如何利用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之间的关系
(一)通过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特点
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所遗留下的能够反映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爱好等,体现的是犯罪行为人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是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在犯罪行为实
施中起着支配和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的有机而又相对稳定的组合,正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存在,才使真正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成为可能。
1.分析犯罪行为人的气质和性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各人气质类型不同,犯罪的手段和方式也不相同。
气质类型常常影响到犯罪的类型。
比如,胆汁质的人易产生抢劫、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多血质的人易选择盗窃、诈骗等犯罪方式,粘液质的人多选择贪污、走私方式。
即使是同类型的犯罪,不同气质的犯罪人也会采用不同的犯罪手段,胆汁质的人倾向暴力、激情,而抑郁质的人工于心计、暗下毒手。
从现场所表现的不同手段和类型,可以分析犯罪行为人的气质特征。
性格表明了行为人做事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
不同性格的犯罪行为人,反映在现场上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粗心,有的仔细,有的进入现场小心翼翼,翻动物品井井有条,而有的杂乱无章,其中可能由于惯犯和初犯的区别,但有的也可以反映出性格上的差异。
又如现场遗留烟头的长短,选择盗窃物品的种类、价值,现场物品有无被随意破坏等痕迹也能反映出犯罪行为人一定的生活习性和性格。
2.分析犯罪行为人的习惯和爱好。
习惯是经过长期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技能和方式,是动力定型的外在表现形式。
当养成某种习惯后,其习惯性行为会顽强地表现出一贯的、定型的特点。
一些惯犯由于经常进行同一类型的犯罪活动,往往在作案时间、作案对象、作案环境、出入路线、作案工具的选择和
使用、作案的手段方法、对现场的破坏伪装等方面形成定型,留下相同或相似的痕迹特征,表现出作案的“习惯性”。
有的犯罪人有着特殊的兴趣、爱好,如有嗜烟好酒、吸毒的犯罪人在现场见到好酒、毒品,会难以控制占有的欲望。
有的爱好相机、照片,爱好集邮、纪念币,有的对古董、字画显示出一定的鉴赏技能和爱好等。
这种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和爱好往往表现得相当顽固。
(二)通过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犯罪行为的特征
1.分析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动机
心理学原理表明,人的行为是一定动机推动的结果,动机来自于人的需要,人的一切行为,皆因动机而起,犯罪行为亦然。
犯罪动机属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范畴,个性倾向性是决定和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或倾向的积极活动力,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不同的个性倾向决定人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态度和趋向,决定人对行为的不同选择。
不同的犯罪动机反映出不同的犯罪心理,表现出不同的犯罪手段和方式。
突出的犯罪动机有膨胀的私欲动机、骄奢的享乐动机、性本能的刺激动机、非份的占有动机、卑劣的虚荣动机、戏虐的取乐动机、残忍的报复动机、畸形的好奇动机、狭隘的妒忌动机等等,以及心理承受低下者产生的变态心理。
这些心理状态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均不同程度的得到反映。
2.分析犯罪行为人的犯罪技能和经历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技能水平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对某一活动完成的熟练程度和质量就不同。
犯罪经历不同,对犯罪活动的实践不同,
技能表现的水平也不同。
通过对现场痕迹连贯性、整体性的研究,分析犯罪人的犯罪经历、职业特点以及作案时的心理状态。
如入室盗窃案中,初犯往往由于技能的不熟练、心理的紧张恐惧,使得现场痕迹紊乱,翻动较多且效果不佳,撬压动作手法单一,不熟练,常伴有多余动作等。
而惯犯目标明确、手法老练、撬压动作干净利落,现场痕迹不乱、翻动较为彻底,没有多余的动作,两者反映出不同犯罪技能和经历。
3.分析犯罪行为人无意识心理痕迹特征
无意识特征,是指犯罪行为人在犯罪现场遗留的不受犯罪人意识控制的那些痕迹。
人的意识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个体当前所能清楚地认识到的心理活动,而无意识则是行为过程中没有被行为人认识到的但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必要补充和辅助成分。
犯罪行为既受意识的支配和制约,也受无意识的制约和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注意分配的均衡性和持久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有意识的行为中也会反映出大量的无意识行为,而且无意识的行为很难加以伪装和修饰,因此,无意识的犯罪行为产生的痕迹往往更加真实、有效。
对犯罪行为人的画像也更加接近。
犯罪行为人在作案过程中随着关注目标的不断转移,其隐匿罪证的有意识的警觉性总会有松懈、懈怠的时候。
此外,在一些伪装现场和破坏现场中,由于无意识的制约,犯罪行为人对现场的破坏和伪装也往往会有遗漏,当大脑兴奋集中在破坏或伪造其认为重要的痕迹物证时,往往会因无意识中又产生了新的痕迹物证。
(三)通过不同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共同性,分析案件串并的可能
犯罪心理学表明,犯罪行为人习惯作案手段是由习惯性思维决定的。
习惯性思维是指使用一种固定的思维程序、思维模式来处理同一类事情的心理倾向。
犯罪行为人在首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了稳定的刺激,在以后遇到相识的条件和情境时,仍会用相同或相似的手法继续实施同一类型的犯罪活动,形成较稳定的特点,这种特定性和相对稳定性表现在各个现场上,呈现出心理痕迹的共同性。
正是这种共同性为我们通过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进行案件的串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对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形成的关系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全面的分析案情,判断案件性质,确定犯罪嫌疑人,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侦破案件。
同时,在侦查破案中,应将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放到侦破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这样,就能更多地掌握和利用犯罪信息,从而为分析案情、刻画罪犯、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以及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明慧《犯罪分子的心理痕迹与案情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2.张保平李世虎《犯罪心理学(修订四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
版社
3.高春兴苑军辉邹荣合主编《犯罪现场勘查(第二版•2011)》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