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作业绪论一. 名词解释: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等3方面内容。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一. 名词解释①质外体途径:是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方式,阻力小,水分移动速度快。
②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③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④水分临界期:指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二. 思考题1. 将植物细胞分别放在纯水和1 mol·L-1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渗透势、压力势、水势及细胞体积各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渗透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而压力势是指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水势的值;水势是衡量水分反应或做功能量的高低,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所以:(1)将植物细胞放入纯水中,由于纯水的浓度比细胞内液的浓度低,因此,纯水会向细胞质移动,引起细胞被动吸水,原生质体吸水膨胀,细胞的渗透势升高,压力势是增大,从而细胞的水势上升。
(2)而将植物细胞放入1 mol·L-1蔗糖溶液时结果则相反,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胞内的离子浓度升高,细胞渗透势下降,压力势减少,即细胞水势明显降低。
4. 水分是如何进入根部导管的?水分又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答:根系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它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以满足植物体的需要。
植物根系吸水主要通过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使水分进入根部导管。
而水分的向上运输则来自根压和蒸腾拉力。
正常情况下,因根部细胞生理活动的需要,皮层细胞中的离子会不断地通过内皮层细胞进入中柱,于是中柱内细胞的离子浓度升高,渗透势降低,水势也降低,便向皮层吸收水分。
根压把根部的水分压到地上部,土壤中的水分便不断补充到根部,形成了根系吸水的动力过程之一。
蒸腾作用是水分运输的主要动力。
正常生理情况下,叶片发生蒸腾作用,引起水分的散失,从而使叶片细胞、输导组织产主一系列的水势梯度,导致根部被动吸水,水分由根部进入导管,不断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直到叶片上。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 名词解释①溶液培养:亦称水培,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②大量元素:指植物需要量较大,在植物体内含量较高(>10 mmol·kg-1干重)的元素,C、H、O、N、P、K、Ca、Mg、S、Si。
③微量元素:指植物需要量极微, 在植物体中含量较低(< 10 mmol·kg-1干重)的元素, Fe、Mn、B、Zn、Cu、Mo、Cl、Ni。
④诱导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称为诱导酶。
⑤临界浓度:是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低养分浓度。
二. 思考题1. 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这些矿质元素?答: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元素有:①大量元素:N、P、K、Ca、Mg、S、Si等;②微量元素:Cl、Fe、Mn、B、Zn、Cu、Mo、Ni、Na等。
通过用完全和缺素培养的方法可以证明植物生长是否需要这些矿质元素。
如研究植物必需的某种矿质元素时,可在人工配成的混合营养液中除去该种元素,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性状的变化。
如果植物发育正常,表示这种元素是植物不需要的;如果植物发育不正常,但当补充该元素后又恢复正常状态,即可断定该元素是植物必需的。
9. 根部细胞吸收的矿质元素通过什么途径和动力运输到叶片?答:根部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途径是:1. 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
2. 离子进入根的内部。
3. 离子通过被动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入导管或管胞。
矿质元素同样通过根压和蒸腾拉力,随着水分运输到叶片。
15.引起嫩叶发黄和老叶发黄的分别是什么元素?请列表说明。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名词解释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除了在光照时能辐射出荧光之外,当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第一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增益效应:在远红光(710nm)条件下,如补充红光(波长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这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的总和还要高,后人把这两种波长的光协同作用而增加光合效率的现象称为增益效应。
聚光色素(天线色素):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
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
【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像漏斗一样把光能聚集起来,传到反应中心色素,绝大多数色素(包括大部分叶绿素a和全部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都属于聚光色素,聚光色素又称为天线色素,将吸收到的光能有效的集中到反应中心色素。
】光合链:在类囊体膜上的P SⅡ和PSⅠ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称为光合链。
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O2和放出CO2的过程,被称为光呼吸。
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与光呼吸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二. 思考题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ATP和NADPH+H+是如何形成的?ATP和NADPH+H+又是怎样被利用的?答:⑴ATP和NADPH+H+的形成:在植物类囊体膜上,水在光合系统Ⅱ(PS Ⅱ)中的放氧复合物(OEC)处水裂解后,把H+释放到类囊体腔内,把电子传递到PSⅡ,电子在光合电子传递链中传递时,伴随着类囊体外侧的H+转移到腔内,由此形成了跨膜的H+浓度差,引起了ATP的形成;与此同时把电子传递到P SⅠ去,进一步提高了能位,而使H+还原NADP+为NADPH,此外还放出O2。
⑵ATP和NADPH+H+的利用:在光合作用的碳同化过程中,CO2经过羧化阶段形成了2分子的3--磷酸甘油酸(PGA),紧接着3-磷酸甘油酸被ATP磷酸化,在3--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下,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DPGA),然后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作用下被NADP H﹢H+还原,形成3-磷酸甘油醛。
从3--磷酸甘油酸(PGA)到3-磷酸甘油醛过程中,由光合作用生成的ATP和NADPH均被利用掉。
7.一般来说,C4植物比C3植物的光合产量要高,试从它们各自的光合特征及生理特征比较分析。
8.从光呼吸的代谢途径来看,光呼吸有什么意义?答:①参与光保护机制:光呼吸释放CO2,消耗过剩的同化力,对光合器官起保护作用,避免产生光抑制;②持光合作用的正常代谢:Rubisco同时具有羧化和加氧的功能,在有氧条件下,光呼吸消耗了CO2之后,降低了O2/CO2之比,可提高RuBP羧化酶的活性,有利于碳素同化作用的进行。
虽然损失一些有机碳,但通过C2循环还可收回75%的碳,避免损失过多。
③消除了乙醇酸的累积所造成的毒害。
④此过程可以作为丙糖和氨基酸的补充途径。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名词解释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又称为呼吸链,是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经,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过程。
2.抗氰呼吸:在氰化物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把这种呼吸称为抗氰呼吸。
3.末端氧化酶:位于电子传递途径的末端,能把电子直接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酶。
二、思考题1.分析下列措施,并说明它们有什么作用?⑴将果蔬贮存在低温下;⑵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粮食贮藏之前要晒干;⑶给作物中耕松土;⑷早春寒冷季节,水稻浸种催芽时,常用温水淋种和不时翻种。
答:⑴将果蔬贮存在低温下,是通过温度的条件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在低温下,抑制了呼吸酶的活性,细胞呼吸速率减慢,从而达到保鲜的作用;⑵小麦、水稻等均属于植物的种子结构,种子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不断地进行着呼吸作用。
呼吸速率快,会引起有机物的大量消耗;呼吸放出的水分,又会使粮堆湿度增大,粮食“出汗”,呼吸加强;呼吸放出的热量,又使粮温增高,反过来又促使呼吸增强,最后导致发热霉变,使粮食变质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晒干,减少种子的水分,降低呼吸速率,更利于贮藏;还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确保粮食种子不发热霉变。
的浓度降低时,⑶植物根埋藏在土壤中同样进行呼吸作用,当土壤中O2植物的有氧呼吸就会下降,无氧呼吸则增强。
因此,及时给作物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维持植物正常的有氧呼吸,促进根系发育。
⑷早稻浸种催芽时,常用温水淋种和不时翻种,目的就是控制温度和通气,使呼吸顺利进行,预防无氧呼吸,利于种子发芽,为植株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植物的光呼吸和暗呼吸有哪些区别?(1)光呼吸与暗呼吸虽然都是吸收O2释放CO2的过程,但在性质上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代谢过程。
(2)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a光呼吸:是乙醇酸的氧化分解过程;在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中完成;随O2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而CO2浓度的轻微升高明显抑制光呼吸;仅发生在绿色细胞中,也仅在光下发生;是一个既消耗能量又消耗有机物质的过程。
b暗呼吸:是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进行;O2浓度增至一定浓度(20%)后无影响,CO2浓度轻微升高对暗呼吸无影响;发生在所有的活细胞中,在光暗中无间断进行;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和产生中间物参与各种代谢活动。
第五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一、名词解释1.初生代谢物:糖类、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等是初生代谢的产物,我们称之为初生代谢物。
2.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植物体由糖类等有机物代谢衍生出来的物质,如萜类、酚类和含氮次生化合物等。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一、名词解释1. 韧皮部装载:是指光合产物从叶肉细胞到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
2. 韧皮部卸出:是指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产物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的过程。
3. 配置:是指源叶中新形成同化产物的代谢转化。
4. 分配:是指新形成同化产物在各种库之间的分布。
二、思考题1. 木本植物怕剥皮而不怕空心,这是什么道理?可是杜仲树皮(我国特产中药)剥去后,植物仍正常生长,清查资料了解详情。
答:树皮的作用除了能防寒防暑防止病虫害之外,主要是为了运送养料。
在植物的皮里有一层叫做韧皮部的组织,韧皮部里有无数细细的筛管,这些筛管连通了根部,将茎叶中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养料传输给根部供给其生存,使大树能正常生长。
如果韧皮部收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部就会由于得不到有机养分而死亡。
树干里则有无数细细的导管,利用蒸腾作用和毛细作用从下往上把养料和水份吸收供给大树,这就是很多老树烂芯了依然能够存活的原因,因为它的树干并没有全都烂光,并没有完全失去运输水分的功能;因此,剥树皮剥走的不仅是一棵树的树皮,而是整棵树的生命,树皮对树的生死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