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树林

红树林

《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红树林》写了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底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不禁陶醉在这幽静而又神奇的仙境中。

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

文章从几个方面层层深入的介绍了海上奇观——红树林。

1、远观红树林。

2、近赏红树林。

3、红树林的繁殖。

4、红树林的精神。

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本文的中心在最后一段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我们学习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奇观)我们一起领略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也观赏了浙江潮的雄伟与壮观。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我国南疆边陲的海南岛琼山去看一看。

那里有一片海底森林——红树林。

(学生介绍了解到的红树林方面的知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把大家带进那片神奇的世界里。

)让我们打开想象的大门,在作者的带领下走进这片神奇的领地——红树林。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整体感知,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浏览课文,想一想: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红树林?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红树林是一种奇观?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交流:要求:一人说一人听,有新的感受了,可以补充说一说,读一读。

三、汇报学习,共同感悟
1、汇报第2自然段后指导读,读出红树林美丽迷人的景象:那是涨潮的时候——生接读。

——多像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一会儿退潮了,——生接
读。

——红树林如同含羞姗姗的少女露出海面。

好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画面!刹那间——生接读。

——令人心旷神怡!一起读出心中的喜悦。

(首先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受美。

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远看红树林感受到它的宏伟、壮丽,引导学生抓住芳馨、婀娜、绚丽多姿理解红树林的美。

同时课件出示:红树林的美丽画面,唤起学生赞美的情感,使学生自然理解)板书:绚丽多姿(远观)
2、汇报第3自然段后问:你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见过这样的景象吗?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前所未有的欣喜。

快往周围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共同理解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板书:世外桃源(近赏)
(1)体会红树林有特别发达的根部:树与树盘根错节,绕来缠去,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牢牢的抓住海底的泥滩,那造型是什么样的,你能想像出来吗?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体会绿色之网:一颗树能成网吗?两棵?三棵?四棵?那怎样才能是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呢?就像书中所说的:“一株株……”
此时我们就坐着小船,穿行在这张绿色之网中,你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奇观,会怎样表达呢?谁能通过读书来展现?
(3)谈其它体会:我们满眼是蓝色的海水和硕大的树冠,那一朵朵小花不时的逸出淡淡的幽香,抬头可见海鸟在林间飞翔,低头便见鱼虾、螃蟹在穿行。

见到这样奇异的景观你最想说什么呢?(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先通过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了精读课文的方法,突出重点。


3、汇报第4自然段:
板书:胎生繁殖
(1)体会奇观:在大海里,在涨潮与落潮之中,在潮水的涌动中,红树靠这种方式来繁殖,而且这种繁殖方式是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2)体会顽强:就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才有了眼前的海上奇观!我们一起通过读来赞颂他们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3)红树林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进行胎生繁殖,一颗繁殖成多棵,多颗繁殖成若干棵,来抵御狂风恶浪。

我们亲眼看一看这令人叹为观止的繁殖过程吧!(看录像)相信最伟大的思想家,在它们面前也得俯首沉思!再来读出顽强的精神。

4、汇报第5自然段: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情感,一起来赞美红树林!你们读的这样用情,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

(红树林的精神让学生品读文章,进一步体会红树林的可贵精神,同时学习作者的借物喻人的写法。


板书:奉献精神
正是由于他们默默奉献、对大自然毫无索求,数百年来,它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

人民视它们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

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是绿色长城,是地球的“绿肺”呀。

让我们怀着赞美的情怀来歌颂红树林吧!
四、总结学习,结尾升华
如果说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如果说
不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雄奇的景象;那么,我们可以说:不看看红树林,就没有真正的看过奇异壮观的海。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远观了红树林,近赏了红树林,还了解到他那在植物界中独一无二的胎生繁殖的特点。

从中感受到了红树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具有像红树林一样的精神,你能说说吗?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奉献精神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鉴于这样的理念和思想,在设计《红树林》一课时,我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落实以学为主。

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和科学知识。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充分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为课堂落实列提纲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上提出问题:你喜欢红树林吗?喜欢它的什么?能从课文中找到说服别人的理由吗?这样的引导性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全文的机会,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既展示了预习的成果,又暴露了学生对课文读音、内容、情感等方面理解的问题,更利于教师结合实际问题,适当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的方向、教学的进程等,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