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毕业班语文文言文ppt课件

小学毕业班语文文言文ppt课件

文言文阅读指导及训练
1
1 本章知识点
1、理解词语 2、翻译句子 3 了解内容 4、领悟文章的道理
2
一、课内文言文复习
1.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7
4.《伯牙绝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
【词语解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峨峨:高。 (5)洋洋:广大。(6)乃:于是、就。
【词语解释】
(1)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 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4)之:的。 (5)善:善 于,擅长 (6) 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 鸿鹄:天鹅。(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1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 起。弗若:不如。 矣:了。 (16)为:谓,说。 (17)其:他,指后一个人。 (18)与:吗。 (19)曰:说。 (20)非:不是。 (21)然:这样。
3
【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 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13
5.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
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
提前。 3.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
8
二、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等知识。P130 课内复习: 《杨氏之子》甚:很。诣:拜见。乃:就,于是。 《伯牙绝弦》绝:断绝。善:擅长,善于。 洋洋:广大。 《文言文两则》弈:下棋。以:认为。及:到。 下问题:
(5)“但”表示“只”。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11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
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却不同。 如: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 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 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 自信也。” “先自度(duó)其足 ” 度: 动词,测量。 “吾忘持度dù!” 度: 名词,尺码。 又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
9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 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7)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两小儿辨日》
4
文言文解题技巧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 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碰 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 索,而应继续阅读。)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 题。
5
2.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 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10
2. 辨析词的古今义
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如:
(1)表示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吾日三省吾身。
(2)表示第二人称“你”:汝、乃、尔、子、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走”表示“跑”;“行”表示“走”。 兽见之皆走。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或”表示“有的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
“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
归纳,并牢记例句。
12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 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 “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 作动词“喂奶”。 (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 词,放下。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6
3.《杨氏之子》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解释】
(1)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2)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3) 设:摆放,摆设。 (4)甚:很。 (5)诣:拜见。 (6) 未闻:没有听说过。 (7)示:给……看。 (8)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9) 乃:就;于是。 (10)曰: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