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22 手指教学目标: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猜器官)指名学生猜谜底。
(手指)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手指)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
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总)3.了解课文的段落大意。
根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怎样划分?(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五根手指;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2)谁能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说)预设: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5.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6.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
(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找出段落中心句、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细读课文,了解大拇指1.学法指导。
刚刚同学们能轻松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大家找到了课文中的关键句。
抓关键句、抓关键词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
2.品读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关键句。
(指名学生读)课件出示: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指名学生读。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五根手指的?(姿态、性格、长处、短处)(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从“姿态”和“性格”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把五根手指当成人来写。
)(4)用笔圈出这句话中的关键词。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5)教师小结:这一句话概括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长处与短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探究大拇指的姿态。
①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大拇指姿态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大拇指的姿态的?(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寥寥几句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④大家注意一下“他”这个字,你有什么体会?(一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的人,十分有趣。
)⑤你能读出这句话的趣味性吗?(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⑥教师小结:这个“他”字贯穿全文,突出了丰老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大家要注意品读、感悟类似的句子。
(2)探究大拇指的性格。
①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性格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
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③大拇指有什么性格特点?(肯吃苦,但不贪功,默默奉献)④谁能读出大拇指肯吃苦的精神。
(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3)探究大拇指的作用。
①用笔画出描写大拇指作用的句子。
②指名学生读画线的句子。
课件出示: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③说说大拇指有什么作用。
(扶住琴身、抵住水、按住血、扳住重物、翻书页、揿电铃)④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排比句)⑤排比句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还能突出作者的情感。
这段话中哪些词突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性格?(相帮、死力、拼命、用劲)⑥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大拇指的作用吗?(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再指名学生读—齐读)4.教师小结:我们从姿态、性格和作用三个方面了解了大拇指。
作者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大拇指,语言十分幽默和风趣,读的时候能让你联想到实际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品读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四、借助表格,学生自学1.了解文章的构段方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第2~5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先写姿态,再写性格,最后写作用。
)2.大拇指的长处与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
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仔细地读一读,找出相关语句,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出示: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4.集体反馈,深入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
指名各小组代表反馈表格中的内容,老师适当引导。
(根据学生交流,老师随机点击,补充课件上表格的内容)5.完成课后习题第1题。
根据填好的表格,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指名学生说)6.教师小结: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不同的作用,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长文短教,通过一张表格把文本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
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进而受到启发。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2.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一、介绍手指,感受风趣的语言1.了解作者。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很风趣,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丰子恺。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介绍手指。
丰子恺先生写的课文,如同他的漫画一样幽默、风趣,那是智慧的闪现。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他笔下的手指。
3.第一次介绍手指。
向同桌介绍你喜欢的手指,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来介绍。
(同桌之间互相介绍)4.第二次介绍手指。
四人小组内介绍你喜欢的手指,可以边看自己填写的表格边介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小组内互相介绍)5.第三次介绍手指。
全班交流汇报。
推荐小组代表上台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这样介绍好在哪,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或改进。
(集体反馈成果)6.感受风趣的语言。
课件出示: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
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1)猜一猜这段话描写的是哪根手指。
(中指)(2)这段话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中指比作关公,把无名指、食指分别比作关平、周仓。
)(3)教师小结:关平和周仓是我们阅读过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他们都以关羽护卫的形象出现。
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我们由手指联想到人,将三指的关系描述得相当传神。
运用这种风趣的语言,可以使我们的介绍更加生动。
7.用风趣的语言介绍无名指和小指。
(1)谁能用风趣的语言介绍一下无名指和小指?(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评价)(2)请班上一名学舞蹈的女生演示兰花指的动作。
8.第四次介绍手指。
谁能用风趣的语言,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手指。
(指名学生上台介绍)9.积累风趣的语言。
课文的语言很风趣,如,“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写下来。
10.教师小结: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介绍手指,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训练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积累课文中风趣的语言。
二、练习仿写,学会运用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仿写。
不仅仅是我们的手指,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会让我们有所感悟。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有趣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人的五官图)2.提出仿写要求。
我们身上的五官也同样具有不同特点,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3.指导仿写方法。
(1)我们也学着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描写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