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爱校[导语荐读]我们期望老师是老师;我们更期望老师是朋友。
因为喜欢老师,所以喜欢她的课;因为喜欢她的课,所以用心的去学;因为我们用心去学,所以我们学到很多。
人生的路上因为有老师,少了一些曲折,多了一份自信、勇气和成功![警句解读]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语出《荀子·大略》。
意为:一个国家将要兴盛,必定会尊重老师,敬重师傅。
一个国家将要衰败,必定会轻贱老师,薄待师傅。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语出《礼记·学记》。
意为:求学之道,以尊师为最难。
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老百姓才懂得重视学习。
疾学在于尊师。
语出《吕氏春秋·劝学》。
意为:要很快学得知识,首先在于尊敬老师。
[品味尊师联]★甘做人梯托俊彦,但求薪火有传人。
★辛勤育得花朵艳,汗水换来桃李香。
★培育名花香天下,造就栋梁建中华。
★尊师重教,中华史册添异彩;兴邦育才,神州大地起宏图。
★栽桃育李,名花朵朵酬墨客;崇文重教,妙歌曲曲颂园丁。
★振兴中华,甘倾热血育桃李;建设四化,愿献丹心做人梯。
★量杯量筒,怎能量老师情义;卷尺直尺,何可测先生胸怀。
★豪情不减,一腔热血浇桃李;白霜日增,满腹文章颂春秋。
★默默无闻,育出桃李芳天下;济济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
★沐雨栉风作园丁,给祖国添秀;匠心巧手育桃李,为四化增光。
★作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之火;化甘露,育桃李浇灌理想之花。
★教之以才,导之以德,足为师矣;学而不厌,诲而不倦,可作表焉。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育才培人,人才成长,看桃李开花结果;尊师重教,教师光荣,效蜂蚕酿蜜吐丝。
[尊师佳话]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
我国从古至今,被传为佳话的名人尊师范例,不胜枚举。
我们的前辈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
现摘编几个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以餐读者。
程门立雪。
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
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
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
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毛泽东向老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
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鲁迅百忙中脱身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
1902年至1909年,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美文欣赏]尊师重教漫谈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
”“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春秋《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立于同一牌位供人朝拜,为师者地位之高由此可见。
伟大的教育家孔丘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所著《论语》充满经典,如:“三人行,必有吾师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至今,各地孔庙香火不断,全球孔子学院越办越多,正所谓“师训如酒,久酿沉香”。
韩愈的《师说》更将教师提升到社会文化的高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被国人奉为圭臬世代传承,也令历代为师者自豪。
古代的尊师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颜渊尊师如父,汉明帝披孝送葬,唐太宗教子尊师,吴道子拜师学画,颜真卿辞官拜师,赵匡胤奉养恩师,杨时程门立雪,宋濂为师出文集,乾隆尊师立新规……伟人们也都是尊师重教的楷模。
毛泽东曾致函徐特立:“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现在仍是我的先生,将来还是我的先生!”言简意赅情深意笃,显示领袖对师长敬爱之情。
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堪称一篇教师的颂歌。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胡适、竺可桢等等,无论是学界泰斗或顶级教授,都被学生称为先生、老师,这两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尊师重教之情了!“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
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振兴的动力源泉,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持之以恒地抓实抓好。
尊师重教贵在坚持不懈,要把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落实在实处。
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障教师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
尊师重教,首先必须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
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有成时念吾师。
”愿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每一个公民心中深深扎根,愿我们的社会在尊师重教的氛围中更加和谐、强盛!记住一个永远张开双臂的姿势在四川汶川7.8级地震中,德阳市东汽中学快50岁的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果敢而坚毅地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身下四个学生。
四个学生都活了,而他却永远地张开着双臂走了……谭老师张开着双臂永远走了,他用自己的身躯顶住了塌下来的楼板。
他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但他毫不退缩,毫无畏惧,即使身体僵硬了,他永不倒下,仍然以张开双臂的姿势保护着学生……虽然他走了,但是,他那张开双臂保护学生的姿势,永远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远隽刻在了四个学生的脑海里,隽刻在世人的心中,成为一座可歌可泣地英雄教师雕像,成为激励几代人几十代人的英雄事迹,永远传讼下去。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英勇无畏的双臂。
当灾难来临时,这双手臂面对灾难,毫无畏惧,毅然决然地为学生撑起一个安全的“避难所”,替年轻的生命挡住了灭顶之灾。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精神最伟大、力量最大强的双臂。
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直到救援人发他,数十个小时里,虽然血管里的血液不流了,但是,这双巨臂依然保持着张开的姿势,坚挺无比地把塌下来的楼板挡住,保证学生的生命不受威胁。
人们之所以要传颂他,是因为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
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这里面不仅有老师最强烈的责任感,而且,更有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谭老师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而匆忙,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句知心话,来不及对同事道一声别,来不及向学生说一声再见,只是用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向世人宣誓——“我走了,别为我哭泣,别为我伤心难过。
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换得了四个年轻的生命,值!如果真的要为我难过,就化悲痛为力量吧,战胜困难,战胜这场灾难,重建家园!”谭老师走了,他留下的是一种姿势,一个永远张开双臂的姿势,一个舍己救人的姿势。
这不是一般的姿势,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姿势,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姿势!是老师最特有的一种爱学生的姿势![小结重读]浩浩师恩,梨铧滴血地付出,载载相伴,相濡以沫的深情,师恩浩荡,校园情深,尊师爱校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尊师爱校是民族的希望。
同学们,就让我们将心底的那份对老师、对学校的挚爱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自觉将代表自豪和骄傲的校徽带在胸前,向迎面走来的老师送上暖人的微笑和问候,让我们以尊师爱校为动力,以理想信心为针,以勤奋拼搏为线,去编制自己彩色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