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苜蓿病害

苜蓿病害


苜蓿锈病
锈菌侵染寄主后,可在叶片、叶柄、茎秆和 荚果等部位,产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疤斑, 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叶上病斑 圆形,直径0.5~2.5mm,多数一般不超过 l mm,多先出现在叶片背面;茎上病斑多 为长梭形,比叶片上病斑大。以后病斑表皮 破裂,露出粉末状孢子堆,夏孢子堆色稍浅, 淡褐色,肉桂色或棕色。生长季后期出现深 褐色粉末状的冬孢子堆。
白粉病
感病植株的叶片两面,叶柄、茎秆和荚果等部位出 现白粉状霉斑,初期病斑小,随病斑扩大,相互汇 合,以致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由豆科内丝白粉菌 引起的病斑主要发生于叶片背面,当病斑占据叶片 大部分时,霉层增厚呈绒毯状,由白粉菌。粉状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 生孢子。后期在霉层中出现黄褐色,进而转成黑色 的小点状颗粒,即病原菌有性世代的闭囊壳。
霜霉病
常见局部性症状,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褪绿 斑,淡绿色或黄绿色,边缘不清,随病斑扩 大或汇合,以至整片小叶呈黄绿色,叶缘向 下卷曲。潮湿时叶片背面出现灰白色至淡紫 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又称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感病植株也可 出现系统性症状,全株褪绿矮化,茎变短, 扭曲畸形。常在春季返青时显现系统症状, 重病株不能形成花序或发育不良,大量落花、 落荚。
牧草病害(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原产伊朗,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 栽培牧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江淮流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紫花苜蓿种植面 积约12333333公顷。
苜蓿锈病、苜蓿褐斑病、苜蓿霜霉病、苜蓿 白粉病、苜蓿黄斑病、苜蓿春季黑茎病和叶 斑病、苜蓿匍柄霉叶斑病、苜蓿尾孢叶斑病、 苜蓿小光壳叶斑病、苜蓿壳针孢叶斑病、苜 蓿白斑病、苜蓿花叶病
褐斑病
病斑发生在叶片上,褐色,近圆形小点状,大小 0.5~2mm,边缘不整齐,呈细齿状。常在叶片正 面的病斑中部有一深色凸起,即病原菌的子座和子 囊盘。雨后潮湿,凸起物色较淡,且具光泽。病斑 一般自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生,逐渐向上蔓延。叶片 上病斑少则几个,多则上百个。当叶片上病斑较多 时,病斑形状并不像上面描述的那样典型。叶片病 斑集中部位常开始变黄,枯死,受害较重的叶片极 易脱落。严重时茎、荚果、花梗、叶柄上均可出现 病斑,病株矮小衰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