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教学设计

夏至
一、教材分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在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之间。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教材通过听“巧姐牵日”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夏至由来的传说;通过赏析美文《夏天的一条街道》,向我们呈现了夏日百姓平凡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们的盛夏乐趣;通过品味农谚和相关古诗词带领学生感受百姓和文人眼中的夏至节气,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夏至面”“夏至测量”更是让孩子们了解夏至节气习俗的同时,真切感受夏至时节“日长”的现象;教材最后“阅读经典练缩写”小练笔意在引导学生尝试在不改变中心,不改变体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把一篇长文章压缩成短文章。

学会缩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从一些想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询问或者查阅资料等方式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整理成文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与夏至有关的习俗,感受夏至的诗意生活。

2.玩一玩"夏至日测量杆影"游戏,从中体验夏至日的科学道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夏至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向身边的人了解关于夏至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夏至”我知道
同学们,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可以认为是夏天过到一半了。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夏至的科学知识吧!
夏至日大致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

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
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二)夏至的由来
夏至节气是怎么得来的呢?同学们,你知道吗?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平静书斋,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

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关于“夏至”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炎帝寻日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并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三)夏至的习俗
夏至这天我国各个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民俗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教师准备微课介绍,学生观看学习。


1.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

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

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

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

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2.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

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

此风至今尚存。

3.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

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

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

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

4.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

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望孩童更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