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糖分解代谢PPT课件
返回
.
9
糖的吸收
部位:
小肠上部
.
10
糖的吸收
▪ 方式:
单纯扩散 主动吸收 易化扩散
.
11
糖的吸收---单纯扩散
实验证明:以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为 100计,各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为:
D-半乳糖(110) > D-葡萄糖(100) > D-果糖(43) > D-甘露糖(19) > L-木酮糖(15) > L-阿拉伯糖(9)
+异麦芽糖 +α-极限糊精(35%)
小肠粘膜刷状缘各种水解酶
各种单糖
.
7
小肠中各种糖类水解酶的作用
淀粉 麦芽糖 蔗糖
胰淀粉酶 麦芽糖+麦芽寡糖(65%)
+异麦芽糖 +α-极限糊精(35%)
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麦芽糖酶
2 葡萄糖
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蔗糖酶
葡萄糖 + 果糖
乳糖
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乳糖酶
fructose-6-phosphate
. (F-6-P)
24
3、1,6-二磷酸果糖的生成
P
ATP
ADP
(fructose-1,6-diphosphate
磷酸果糖激酶是糖酵解途径的最重要的限速酶
.
25
磷酸果糖激酶-1 (phosphofructokinase-1)
磷酸果糖激酶-1是糖酵解三个限速酶中 催化效率最低的酶,因此被认为是糖酵解
5、活性的改变可影响整个 反应体系的速度和方向
.
21
已糖激酶(hexokinase)
G-6-P是该酶的别构抑制剂
.
22
葡萄糖磷酸化反应的意义
1 葡萄糖磷酸化后容易参与反应
2 磷酸化的葡萄糖有防止胞内葡萄糖外 渗的作用;
3 为后续进行的底物水平磷化贮备了磷 酸基团。
.
23
2、磷酸己糖异构化
glucose-6-phosphate (G-6-P)
OH OH
(三)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活化 葡萄糖或糖原 3步或4步1,6-二磷酸果糖
第二阶段:糖的裂解阶段 1,6-二磷酸果糖 2步 两分子的磷酸丙糖
第三阶段:产能阶段 两分子的3-磷酸甘油醛 5步 两分子丙酮酸
第四阶段:还原阶段
两分子丙酮酸
1步 两分子乳酸
.
19
第一阶段:
1、葡萄糖的磷酸化
P
ATAPTP
ADP
葡萄糖glucose(G) 6-磷酸葡萄糖 glucose-6-phosphate
己糖激酶是糖酵解. 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 20
特点
限速酶 / 关键酶
(rate-limiting enzyme / key enzyme)
1、催化非平衡反应
2、催化效率低 3、受激素或代谢物的调节
4、常是在整条途径中 催化初始反应的酶
.
27
第二阶段:
4、1,6-二磷酸果糖的裂解
CH2O P
HC O
HO CH
H COH
HO C
CH2O P
fructose-1,6-diphosphate
作用最重要的限速酶。
变构激活剂:AMP、ADP、2,6-二磷酸果糖
变构抑制剂:ATP、柠檬酸、 长链脂肪酸
.
26
6
-
6
1 ,
葡 萄 己糖激酶 糖 ATP ADP
磷 酸 葡 萄 糖
磷酸己糖 异构酶
- 磷磷酸果糖激酶 酸 果 ATP ADP 糖
6 - 二 磷 酸 果
糖
磷酸果糖
变位酶
糖 原 磷酸化酶 1-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 半乳糖
线形寡糖
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α-葡萄糖苷酶
n 葡萄糖
异麦芽糖
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α-极限/临界糊精
异麦芽糖酶 α-极限/临界. 糊精酶
n 葡萄糖
下页
8
糖的消化与临床
人不能通过食纤维素获取糖类物质, 因人体内缺乏水解β-1,4-糖苷键的酶, 但纤维素促进肠蠕动,可防止便秘。
机体若缺乏蔗糖酶或乳糖酶,会导致 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和胀气。
1. 无O2情况下,葡萄糖(G)→丙酮酸(Pyr) → 乳酸 2. 有O2情况下,G → CO2 + H2O(经三羧酸循环) 3. 有O2情况下,G → CO2 + H2O(经磷酸戊糖途径)
植物体:生醇发酵及乙醛酸循环
.
15
“三羧酸循环” 有氧情况
“乙醛酸循环”
CO2 + H2O
好氧
生物
“糖酵解” 丙酮酸
缺氧情况 “乳酸发酵”
乳酸
葡
不需氧
厌氧 “乳酸发酵”、“乙醇发酵”
萄
生物
乳酸或乙醇
糖
“磷酸戊糖途径”
需氧
CO2 + H2O
.
重点 16
一、糖的酵解及调控
(一)定义:在无氧的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 解成丙酮酸,进而还原为乳酸并释放少量能量的 过程称为糖的无氧分解。这一过程与酵母菌使糖 发酵的过程相似,又称为糖酵解,简称EMP途径。
纤维素酶 β-1,4糖苷键 .
纤维二糖、葡萄糖
2
胞内降解
▪ 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中,糖原是葡萄糖非常有 效的贮藏形式.
▪ 糖原在细胞内的降解称为磷酸解,即加磷酸 分解.
▪ 胞内糖原的降解需要三种酶协同作用.
.
3
非还原端
极
磷酸化酶
限
+
糊 精
Pi
G-1-P
寡聚-(1,4→1,4) 葡萄糖转移酶
脱支酶 H2O
第八章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
1
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胞外降解:
水解的键
作用方式
产物
α-淀粉酶 α-1,4糖苷键
β-淀粉酶 α-1,4糖苷键
γ-淀粉酶 α-1,4糖苷键
α-1,6糖苷键
任何位置 麦芽糖、葡萄糖、 麦芽三糖糖、α-糊精
非还原性端 麦芽糖、核心糊精
非还原性端 葡萄糖
R-酶
α-1,6糖苷键
E:Embden;M: Meyerhof;P: Parnas
(二)反应部位:细胞液(胞浆)
.
17
乳酸与 ATP 的结构
乳酸 (lactate)
OH H3C CH COOH H3C CH(OH)-COOH NH2
N N
ATP
O
O
O
(三磷酸腺苷) HO P O P O P O CH2
N
O
N
OH
OH
OH
+
G-1-P
+ G
α-1,4-糖苷
.
磷酸化酶
4
双糖酶 蔗糖酶 、乳糖酶 、麦芽糖酶
蔗 糖→ 葡 + 果; 乳 糖→ 葡 + 半乳 麦芽糖→ 2 葡萄糖
.
5
糖的消化、吸收与转运
1、口腔消化
次要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 麦芽三糖 +
少量含有4-9个葡萄糖基的寡糖
.
6
2、小肠内消化
主要
淀粉
胰淀粉酶
麦芽糖+麦芽寡糖(65%)
结论:各种单糖的吸收速度不同
.
12
糖的吸收---主动吸收
Na+ G
Na+
特 异
NNaa++
G
载 体G
K+ ATP ADP+Pi Na+
G
K+ 钠泵
Na+
G
结论:葡萄糖的吸收是耗能的过程。
.
下页13
果糖易Βιβλιοθήκη 扩散果+ +++ +
特异性的 果糖载体
果糖
糖
+
的 ++
++
转
运
.
14
第二节、糖的分解代谢
生物体内葡萄糖(糖原)的分解主要有三条途径: 动物体内的分解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