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从课本中采撷素材的经验总结
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有着“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作素材,我们若能加强对课本素材的思考、分析与利用,则学生则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忧。
大多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绞尽脑汁写出的作文,又常会空洞无序,让老师们感到很惶恐也很无奈。
惶恐的是,学生的写作现状不可乐观,布局谋篇、技巧运用等问题不尽人意;无奈的是为学生时所用的素材的确是贫而又乏、俗而又俗的材料。
总感觉我们在学习了诸多的诗词文赋,戏剧、散文后,留存在头脑中的可资运用的素材是少之又少。
我们不得不思考:课本中的经典之作,是让学生更多的产生了疏远,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我们教师能不能就做一下深入的指导,让学生不再舍近求远。
其实,好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课本中的资源如“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惟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只要能合理借用和创造,对学生的习作尤其是中下等学生的习作会有极大的帮助。
那么,如何从课本掘金,采撷课文素材?通过对平时习作的指导,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方法指津
1、深入挖掘
课本中鲜明的观点、优美的文句、作者轶事(教师对作者介绍可尽量详尽)、作者的思维方式、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
我们要学会从课本中挖掘总结写作范式和方
法。
比如苏教版第七册《说勤奋》一文总结出议论文结构及选用有代表性的正反例证;《珍珠鸟》一文通过圈画句子,学习从局部到整体的有序描写方法;《虎门销烟》环境描写的烘托用法;《维生素C的故事》如何通过心理神态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生动。
2、全面出击,课内外结合。
如果只使用课文材料,内容不免单薄,且让人感觉阅读量太少,语文素养不高。
这就要考虑课内与课外组合出击。
具体方法有详略并举,抚今追昔等,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尽量的彰显自己的个性,不必圄于一定之规,这样既能把教材充分运用,又能让作文凸显现代文化之灵动。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学校近期开展过的“牵手名人”班级风采展示活动,大多数同学认同从课本中确定人物,然后借助有关课外资料进行素材积累的畅谈,尽量在讲述中按照前面的序列进行与学生和谐的交流。
活动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了解深入、评价全面,想说想写的话有很多,素材由此诞生。
3、旧例翻新,巧奏新曲。
在写作中,选择别人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
教材中事例虽多虽好,但有一个弊端就是人尽皆知,不够新颖,那怎么办呢。
那就要“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对材料进行创新处理。
如课文中的童话素材,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模式,但创作时要有自己新的创编构思。
这样才能随时随刻准备着为你服务,当然,这
取决于你的思想解放,取决于你的发现,取决于你的归纳整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就地取材”,兼容并收,写起文章来自然能够文思泉涌,“春风得意马蹄疾”。
二、有关课本的素材示例
以“赏秋”的实践活动为例,四年级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对课文中所学进行回顾整理:
《赏秋》一文中描写大海的课文素材有:
1、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的语句: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2、三年级下册《赶海》的语句:
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
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赏秋》一文中描写风景(菊花)的课文素材有:
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
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公园里的菊花好看极了,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我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舍不得离去。
《赏秋》一文中环境烘托应用的课文素材有:
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场面描写)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人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