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案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

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

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⑶责任,使命。

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

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5.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解析:结合全文可知君子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天下之所顺”,即指“人和”,也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也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答案:C6、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解析:本文列举了舜、傅说等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最终有所作为,解答本题时,思路较为宽泛,只要切合题意的古今中外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均可。

参考答案: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习题。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解析:本题的A项句子的含义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据此可知,“域”在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答案:A2.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C3、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论点。

由此可见,C项不正确。

答案:C4.“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

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是一道自我表述题,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据,结合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吻合的例子来分析。

参考答案:略。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的问题。

太宗论盗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哂(shěn):讥笑。

③切:逼迫。

④平:太平。

⑥户:大门。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⑵朕当去奢省费⑶轻徭薄赋⑷安用重法邪解析:本文篇幅短小,把握重点词语即可理解全篇。

本题的四个词语皆为重点。

答题时,应结合原句来理解,还可联系我们所积累的课内文言文中与之相关联的词语,辨析含义及用法。

答案:(1)有人(2)去除(3)减轻(4)怎么(哪里)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

⑴路不拾遗⑵商旅野宿解析:这是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理解第一个词语要先突破“遗”的含义,第二个词语抓住“商旅”的含义。

答案:(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

(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8.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解析:解答本题,可从选文找出回答该题的原句,当有人建议以重法禁止时,唐太宗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应采取“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的措施,这样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答案: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9.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回答)答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二、深层探究比较阅读,把握《〈孟子〉两章》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

解析:此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有相同之处,不过,二者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的说理散文的特点。

通过反复阅读,可知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

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可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

参考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

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相通,殊途而同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2020——2020)参考答案(一)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18.C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20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三)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2020——2020)答案(一)9.B(2分) 10.B(2分)1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分)12.举例论证(摆事实)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评分:2分。

每空1分)13.参考答案: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评分:2分。

大意对即可,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二)24.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26.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27.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 2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三)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四) 9.(1)明白(了解、知道) (2)如果(假若) (3)这样10.(通过这些)使他(们)的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们)所没有的才能。

(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益”字翻译正确即可)11.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五)19.B 2020 21.D22.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