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鱼》教学反思
陆静娟
在大海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群小鱼,大家都是红色的,只有一条是黑色的。
有一天,一只凶猛的金枪鱼吃掉了所有的小红鱼,只有小黑鱼逃走了。
他孤身一人在海里游荡,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生命,又高兴起来。
小黑鱼又遇到的一群躲在礁石后的小红鱼,为了生存,不再躲避,他想了个好办法,教他们游成大鱼的样子,而自己来当眼睛!就这样,他们在清凉的早晨游,在明媚的中午游,把大鱼都吓跑了。
书中有许多可探讨的主题:如友谊、勇气、分工、团队合作、海底世界、创意思考、领导能力、做“自己”……等等;鼓励不能因为害怕就不走出世界,只要懂得运用智慧,不但能保护自己和朋友,也能开怀的享受这世界的美好。
这么一个五彩的充满奇迹的海底世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再加上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孩子们对《小黑鱼》这本书还是有所期待的,这从刚开始时孩子们端端正正的坐姿就不难看出!
海底世界的一个个奇迹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水母像彩虹果冻”“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鳗的尾巴有多长连他自己都搞不清”“葵象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起舞”……不但画面生动有趣,作者的语言也充满了美感。
我引导孩子们边看图边展开想象,“你觉得水母怎么样?”“大龙虾像什么呢?”……虽然用上了较为生动的语言激发孩子想象表达的欲望,但效果还是一般。
并不是说孩子们的想象狭隘,而是他们有点说偏了,有的说大龙虾像毛毛虫,有的说大龙虾像蚂蚁,并不恰当。
若我在引导的时候把问题提得再具体一些,比如“大龙虾走起路来的样子像什么呢?”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们演一演大龙虾走路的样子,再来说一说,或许会好很多。
他们肯定能够根据自己的动作想到机器,想到怪兽。
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尽量地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使得问题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层次。
另外,在课堂上适当的让孩子们演一演不但能够活跃气氛,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更投入于故事!
海底世界还有很多奇妙的生物,利用书本留有的空间,我出示了其他生物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试着模仿书上的句子用“……像……”练习说话。
本来以为
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可是,由于图片不是很形象,所以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有部分图片学生说不上来,勉强能说的语言也并不是很美。
若我在找图片的时候用一些简单点的,或者说样子与生活中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很相似的,那么答案还将更为丰富吧!孩子能够很轻松地想到像某种事物,并能够有余力去把句子说得更美。
那么这一环节预设的效果就能轻松达成。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课件或设计教案时,总是想得不够周到,使得课堂不够满意,不够顺畅。
其实更多时候,我们应该为孩子所想,而不只是为公开课特别的效果思考。
绘本故事是生动有趣的,它有着生动的画面,有着丰富的语言,有着不尽的想象空间,还蕴涵着美好的意义,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
让我们做老师的也来认真读,用心教吧!相信我们一起努力,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美的教育,爱的教育!一本本五彩的图画书,一个个好听的故事,会成为他们童年最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等长大了再来回忆,意义就会显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