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分析

目标分析

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10 杨氏之子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下第三组“语言的艺术”教学建议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体现在高年级专题组织的多元化。

从体裁/语文学习的角度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有相声、剧本,故事,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训练的重点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

/说话、写作用语都要得体,做到得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本组还安排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排文言文的意图:人教版小语实验教材本来可以多编排一些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小学阶段没有提文言文的学习。

文言文的学习是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的,为了使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衔接更紧密,人教版教材在第三学段就开始安排简短、浅易的文言文。

从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到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再到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生在小学阶段一共可以接触到4篇文言文。

这样,学生可以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一点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一定基础。

七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3篇文言文,篇幅也比小学阶段的要长一些。

不过,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课程标准的阐述:在总目标里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这个要求是包含了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小学阶段的要求应该比之更低一些。

▲处理好朗读和理解的关系。

朗读基本的要求:正确、通顺、流利;(课后思考练习题没有提有感情朗读),所以我们正确把握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朗读的要求,并注重积累:背诵。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的朗读指导十分重要。

可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提示学生如何断句、停顿。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如“孔君平诣其父”“孔君/平/诣其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正确停顿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思”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中的“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至于在理解方面,大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

学生要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有一点自己的感悟。

如,像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文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而止;如《两小儿》中的道理,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展开,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即使讲得清楚,也不是小学生所能够理解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就杨氏之子来说,似乎存在教养问题,客人到家里做客,和小孩子开个玩笑是正常的,杨氏之子却反唇相讥,好像不大好。

修订时考虑重新更换,如果老师们有比较好的文言文,也可以推荐给我们。

晏子使楚课文根据《晏子春秋》而改编,《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

课文讲述的内容在原著中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分别为:“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和“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桔第十”。

编者将这两个故事合编在了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课文对话较多。

教学可以这样安排:初读课文,了解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把握主要内容,理顺文章思路。

再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并把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其应答的机智、绝妙。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从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从语文透出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并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最后还可以阅读、思考: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来描写人物的,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如学生感兴趣,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半截蜡烛这是一个短小的独幕剧剧本。

读剧本,一要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三要了解剧本这种体裁的特点——用角色对话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以及开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穿插布景以及人物动作、神情等的提示语。

剧本不大适合全文朗读,更适合在熟悉人物台词的基础上表演。

打电话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名段,也是小学课文第一次引进相声这种体裁的课文。

编进剧本、相声,意在丰富课文的样式,服务于“语言的艺术”的专题。

相声,不适宜朗读,宜浏览。

可先浏览全文,搞清楚这段相声讲的是什么事,针贬的是什么人。

而后,两人一组分角色读一读,一来熟悉一下语言,二来体会一下相声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

接下来,还可以结对练说,并推举代表在班上说个片断。

有条件的,还可以找来经典相声段子的录音、录像,听一听,看一看,进一步感受相声的语文特点。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A、B案)学习目标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

课时安排3课时A案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课前准备:1.收集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

2.校内师生浪费水资源的镜头捕捉图片。

3.写字板若干。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1.展示图片:2.画外音,引出讨论。

3.生畅所欲言,导出话题。

学生各抒己见(倡议书、报告老师、劝说、写警示牌、开班会……)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办法之一──劝告(板书)。

二、小组交流,探究方法导语:劝告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以理服人。

那么,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3.教师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做出相应的补充。

4.听录音:明确诚恳的态度在劝说中的作用。

态度:生硬──和气语气:直接──婉转角度:自己──他人结果:接受──拒绝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分是不够的,诚恳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要求: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他生当群众。

尝试实践: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他生适时插话补充。

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依据提纲有理有节地劝说,提醒学生不要扯与话题无关的事。

四、组织评价,促进提高1.评一评: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清楚?2.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补充自己的提纲。

3.擂台赛。

(1)推荐两组4人上台,展示劝说本领。

(2)评一评。

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婉转,被全者是否心悦诚服。

五、创设情境,拓展劝说1.生活中,需要劝说别人的情况有哪些?2.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3.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六、作业生活中我们一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有能力和义务对当事人进行劝告。

请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的朋友们开始,选定一件你认为必须劝告但经过自己或他人多次尝试都未成功的事情进行劝告。

注意:先收集相关的资料,再拟提纲,然后找一个人一起练习一下,准备充分后带着诚意去劝说,祝你成功。

B案课前准备: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