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报告篇一: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3. 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
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3. 影响物质穿膜通透性的因素(1)脂溶性越大的分子越容易穿膜(非极性的物质比极性的物质更容易溶于脂类物质)(2)小分子比大分子更容易穿膜(小的非极性分子,如O2 、CO2等)(3)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离子难溶于脂质物质,离子带水膜使体积增大)(4)亲水性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要依赖于专一性的跨膜蛋白【实验步骤】一、大体流程配置50%的鸡血红细胞悬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混匀后,观察并记录溶血时间取6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溶质6只试管分别滴加50%红细胞悬液1滴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二、具体操作1. 取鸡血6ml,加0.85%NaCl溶液4ml,在1000r/min 条件下离心5分钟;(RBC压积量不少于 0.6mol)2. 将上述离心后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应不少于1.2ml)3. 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1)0.85%NaCl溶液(2)0.085%NaCl溶液(3)0.8mol/L(0.3mol/L等渗)甲醇溶液(4)0.8mol/L (0.3mol/L等渗)丙三醇溶液(5)6%(5%等渗)葡萄糖溶液(6)2%(1.5%等渗)TritonX-1004. 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的细胞。
【实验结果与分析】I.实验结果图1:0.85% NaCl溶液图2:0.085% NaCl溶液图3:0.8mol/L甲醇溶液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图4:丙三醇溶液(20min)图5:丙三醇溶液(40min)图6:丙三醇溶液(60min)图7:葡萄糖溶液图8:TritonX-100II.观察记录表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III. 实验分析1号溶液和鸡血是等渗的,在短时间内不发生溶血(时间若过长,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本次实验中控制溶血观察时间在1h内;2号溶液为低渗溶液,发生完全溶血,因此可将 1号、2号溶液作为对照和另四种溶液进行比对;3号甲醇溶液中的鸡血红细胞溶血速度很快,在几十秒内就已完全溶血,因甲醇的脂溶性高、分子量小,进入细胞的速度很快,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求速度快,在完全溶血前做好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4号丙三醇溶液虽然脂溶性较高,但分子量较大,因此进入细胞的速度慢,溶血过程缓慢,在20min左右发现有溶血的细胞(图4),在40min以后发现有个别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有变化(图5、图6),因丙三醇进入细胞,且其对光的折射率很高,使细胞看上去有缺口;5号葡萄糖溶液,因其分子量过大,进入细胞的速度很慢,在1小时的观察中,未发生篇二: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生命科学学院姓名:柳伟雄学号:Life Science College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班级:XX级生科一班XX00140062 同组者:曾玮璠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XX年5月1日姓名:柳伟雄系年级:生科一班XX级同组者:曾玮璠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膜的通透性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通透性屏障,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透到细胞内,可使细胞胀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溶液由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由于溶质渗透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本实验选用红细胞作为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材料,将其放入不同的介质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
在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哺乳动物血浆的等渗溶液为0.9%NaCl溶液,红细胞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因水渗入,红细胞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在体内,溶血可为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抗原-抗体反应(如输入配血不合的血液)、各种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内在(膜、酶)缺陷、某些药物等引起。
溶血性细菌,如某些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可导致败血症。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和某些溶血性蛇毒含卵磷脂酶,使血浆或红细胞的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膜分解。
三、试剂和器材1.材料鸡血红细胞2.试剂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葡萄糖溶液、2%TritonX-1003.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1.取鸡血6ml,加0.85%NaCl溶液4ml,在1000r/min 条件下离心5分钟;(RBC压积量不少于0.6mol)2.将上述离心后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应不少于1.2ml)3.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1)0.85%NaCl溶液(2)0.085%NaCl溶液(3)0.8mol/L(0.3mol/L等渗)甲醇溶液(4)0.8mol/L(0.3mol/L等渗)丙三醇溶液(5)6%(5%等渗)葡萄糖溶液(6)2%(1.5%等渗)TritonX-1004.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的细胞。
五、实验结果篇三:实验一细胞膜的渗透性实验一细胞膜的渗透性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膜对物质渗透的一般规律。
2、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为一种半透膜,对物质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时,细胞吸水膨胀而发生溶血。
当红细胞放入含有不同溶质的等渗溶液中时,由于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透性不同,细胞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会不同,故发生溶血现象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三、实验操作1、从集市买适量活鸡血,取5ml(防止污染),放入盛有20ml Alsever’s液瓶中,混匀后置冰箱保存备用(2周内使用)。
2、使用前取用Alsever’s液保存的新鲜鸡血5ml,加入8ml的0.128mol/L NaCl溶液,小心混匀,1000r/min 离心5min,如此3次洗涤,最后配成30%的鸡红细胞(CRBC)悬液。
3、取11支试管,按附表中所示测试溶液,分别取样各3ml,作出标记后,各管均加入红细胞悬液2滴,混匀后静置于室温中,观察各支试管中发生溶血的时间及变化。
四、观察结果1、试管内液体分两层:上层浅黄色,下层红色不透明为不溶血(―),镜检红细胞完好呈双凹盘状。
2、如果试管内液体浑浊,上层带红色者,称不完全溶血(+或++),镜检部分红细胞呈碎片。
3、如果试管内液体变红色而透明者,称完全溶血(+++),镜检发现细胞全部呈碎片。
五、实验建议1、鸡血在离心时,试管均需在扭力天平上平衡。
2、目测红细胞体积或置于带刻度的离心管中,加入生理盐水配成30%的红细胞悬液。
、3、试管中有红细胞和测试溶液时,不应强力摇晃,以免造成人为的红细胞破裂。
实验报告及作业表1。
※目测判断标准:快速溶血:+++;慢速溶血:++或+;不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