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活动安排:
课程
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1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已有认知用地球仪和灯泡进行模拟实验,分析昼夜交替的成因。
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造成的。
资料
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变化的历史过程。
初步认识人类昼夜变化成因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月相变化的记录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能力目标:
1.能坚持记录月相的变化;
2.通过实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3.会收集并整理资料;
情感目标:
1.通过亲自观察月相变化,体会自然的奥秘;
2.经历常时间坚持地观察记录活动,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
教学重点、难点:
四、4、介绍2004嫦娥工程;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月球资料,了解更多的月球知识,课后制作一份小报。
教学后记: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了解一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课我们是走到了地球的内部去瞧了瞧,今天,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走出来,走到我们生活的地表来看一看。
二、新课
1.提问:生命要维持离不开什么?
2.指明地球表面主要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别是岩石、水和大气层。
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11、讨论: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
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网上学
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借助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流,了解世界各地同一时刻时间的差异。
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
活动2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选择一种或两种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并记录。并交流记录,分析规律。
发现常见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
制作地球模型
一、准备
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
2.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把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3.提问:制作模型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天在旋’还是‘地在转’呢?”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3.讨论:(1)地球表面还有哪些地形?
(2)无锡是什么样的地形。
4.提问: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
5.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三.总结
1.请学生在书后的世界地图上找到并写出洲名、洋名。
认识并绘制地图
一、导入
1.地图有什么作用
2.那些地方要用到地图
二.新课
1.给学生看本市地图,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大致在什么地方。
2、了解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能反推出没有太阳会发生的情况;
情感目标:
1、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太阳对地球万物重要性。
难点:分析太阳对物体有哪些间接作用;分析、推理假如没有太阳了,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
能力目标:
1.能对模拟昼夜变化实验进行科学推理分析。
2.学会定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了解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
情感目标:
1.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昼夜成因的实验。
2.体会科学必须尊重事实,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实验中发现昼夜成因的秘密。
难点:把实验现象和实际结合推理昼夜变化的原因。
活动安排:
课程
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讨论
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列举太阳对地球万物的作用,讨论太阳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认识到太阳的重要作用和对地球万物的价值
讨论、分析、推理
资料
能量巨大的太阳
阅读资料
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
阅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或相关幻灯片、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太阳的资料
1、列举太阳万物作用的例子:
要求学生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太阳对地球上万物的作用。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再有意识地在太阳周围将学生举例中不同物体按种类列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太阳对天气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知识,举出太阳对风、雨形成的作用)。
用箭头标出太阳起的对这些物体作用,如:
网上学
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借助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交流,了解世界各地同一时刻时间的差异。
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
活动2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选择一种或两种动植物进行定期观察并记录。并交流记录,分析规律。
发现常见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进入图中情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驱动页幻灯片或图片:引导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关注图中情景。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动物生长也要靠太阳的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学生浏览任务驱动页,并思考驱动页问题。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第一课地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
2.仔细观察地图,说出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及其作用。
3.讨论比例尺的大小该怎样选择。
4.绘制校园地图
(1)准备:统一所使用的图例及比例尺,要求在地图上
标明方向、比例尺、图例。
(2)请学生绘制校园地图。
(3)评比谁的地图画的最好。
教学后记:
第2课太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结合主题人物提出的疑问,进一步提出: “为什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天在旋’还是‘地在转’呢?”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天旋”还是“地转”都是可以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但结合我们现在对宇宙的了解,“天旋”是不可能的,但“地转”如何引起昼夜交替的,学生多数不甚了了,因此导入下面的实验)
二、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小结:根据月相图,介绍月相变化的一些规律(形状变化、月弦的变化、位置变化等)。
三、月相变化的原因
1、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2、介绍月球基本情况(引力、温度、环境等)
3、讨论:假如若干年后你成为中国的登月宇航员,针对月球表面的环境,出发前你会准备些什么物品?或者你是宇航服的指定代理商,你会设计具备哪些功能的航服呢?
5、过渡: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光合作用
太阳 ——————→ 小草
2、分析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这些物体的作用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引导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五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并储藏在植物体内,动物吃了植物后,能量又转移到动物体内。所以动物从植物中或动物从动物中获得食物,都是受到了太阳的间接作用。
1、地球的自转是如何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呢?
要求学生先提出自己的解释
4.学生把书中的模型数据换算成所需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
二、学生制作
三、评比
1.生把制作好的模型一切为二,用纸遮住一半,露出四分之一的球。
2.评比谁的模型制作地最好。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