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 )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解析: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
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 C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C.统一度量衡D.修筑驰道解析: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
答案: A3.右图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解析:从图片来看,主要说明了当时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全国的标准字体。
B、D两项是焚书坑儒所反映出来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
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殖民势力B.维护国家主权C.加强边疆管辖D.巩固清朝海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上述行为均涉及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
答案: B7.《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B.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C.签约双方平等协商D.都是不平等条约解析: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条约,而《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
答案: C8.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
因此,①②③项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
而唐朝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故④不是共同特点。
答案: 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
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
——《清诗别裁选编》材料二乌兰布通战役后,康熙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在多伦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多伦会盟。
通过会盟,……实行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熙为此曾不无自豪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三康熙三十年(1691年),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倾坏的边墙。
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史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清统治者对秦修长城的基本看法是什么?(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
(8分)(3)长城的价值在今天和秦朝时有何不同?(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
第(1)问要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纷纷调发”“费尽民生力”等,体现了统治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第(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方面概括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并找出与修筑长城有关的知识点。
第(3)问分别从历史文化和当时秦修筑长城的目的方面去考虑。
答案:(1)劳役百姓,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导致秦很快灭亡。
否定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6分)(2)主观:注意收揽民心,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
客观:通过平定噶尔丹叛乱,反击沙俄侵略,加强与蒙古族的团结,稳定北方局势,长城处于清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
(8分)(3)长城在今天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顽强抗争的精神。
秦朝时长城主要具有军事和政治价值。
(6分)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
体群臣,子庶民。
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
夙夜孜孜,寝寐不遑。
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材料三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9分)(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
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9分)(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帝王的评价。
第(1)问只要能够正确划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即可;第(2)问注意是帝王对自己的评价,不能辩证地分析;第(3)问实际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经验: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9分)(2)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
(9分)(3)原则: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
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材料三(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
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
施琅遂决意主留。
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
……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
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
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
”……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 请回答:(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4分)(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何影响?(4分)(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4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实、提炼信息、归纳概括能力。
回答时要紧密围绕材料。
答案:(1)鲁迅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
焚书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也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8分)(2)观念: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
影响: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盛。
(4分)(3)设立台湾府。
影响: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4分)(4)是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否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