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注:答卷卷面要求(1)格式规范:首先,写明关键词;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

……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

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

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

……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

《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

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9分)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

(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

(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

”然后再逐渐推广。

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

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6分)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宋仁宗在位中期,部分士大夫针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发起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的主要领导者为范仲淹。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正直,受到士大夫的推崇,遂与韩琦、欧阳修等人结成改革派集团。

庆历三年,此集团而提出限制官营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

针对当时官员磨勘(考核官员的升迁)手续较为简易,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之弊。

在地方,委各路官员以更大权力,同时精选监察官吏,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即予罢黜。

上述改革措施刚一出台,即遭到极大阻力,在反动派激烈攻击下,改革集团被贬出朝。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而终。

——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其“昙花一现”的原因。

(9分)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我祖宗以来,罢诸侯权,聚兵京师,衣粮赏赐丰足,经八十年矣。

虽已困生灵、虚府库,而难于改作者,所以重京师也。

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

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

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羣盗。

今生民已困。

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

臣请……,先于畿内并近辅州府召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

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

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范仲淹整顿军备的具体措施。

(6分)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元以前,中国的都城大都建立在长安、洛阳、开封,所在位置比较居中,靠近陆运河转输就很便利了。

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地处边陲,与江南岭外相隔遥远,靠大运河转输就显得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流量和涨枯季节不同,特别是黄河的改道和屡有水灾发生,给运河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难。

为此,从元代开始又从东边沿海开碎了新的海路。

元代的海路正式开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由丞相伯颜上奏批准。

从崇明岛取海道直沽(今天津市)以达京师,这条海路从此就成为元代转输江南漕粮的主要运道,运粮数量每年达三百万石以上。

在元代,这条海路曾发生过三次变化。

第三次开辟的新路,因有定时的信风,所以行走方便,从浙西到京师不过十日,因此沿用的时间长久。

虽然如此,但当时走海路有着很大风险,粮船漂溺者,船坏米沉者,无岁不有。

但这条海路的开辟却给中国古代交通迎来了断的开端,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运河似乎让它分担了自己的重任。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开辟新的海路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开辟新的海路的历史作用。

(7分)6.(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

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

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时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

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

”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改革在注重社会平衡方面采取的措施。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改革的积极影响。

(9分)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材料辽政权从后晋搏燕云十六州地。

为了安抚和统治新附之区,辽国急需选用汉士,曾举行科举考试,这是一次为选拔汉官治理汉地的权宜之计。

976年,才正式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

988年,“诏开贡举”,科举渐成定制。

统和六年至重熙元年 (1032),大抵每年举行一次,重熙后为三年一次。

前者为沿袭唐制,后者则是受宋朝的影响。

辽代的科举专为选汉官、取汉士之用,只有汉人、渤海人可以应试。

对契丹人参加科举限制甚严。

辽国契丹人中虽不乏文学之士,但他们却多不是进士出身。

后来契丹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逐漸放寬。

在实行科举的同时,辽代设立学校培养人材。

五京州县设有学校。

“蕃汉官子孙秀茂者,必令学中国书篆,习读经史”。

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契丹、渤海、汉人子弟皆可入学学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辽代实施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9分)(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辽代科举制的特点。

(6分)8.(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

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

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

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

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假的状况。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上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上计制度的作用。

(9分)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明中叶后,土地兼并剧烈,地权高度集中,加以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里甲户丁和田额已多不实,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一五八一年,张居正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

实行一条鞭法以前是赋役分开。

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

实行一条鞭法以后,全部简并为一体。

将赋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力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我国封建田赋,唐以前基本上都是征实(粮食等实物)。

唯自明代一条鞭法实行以后,不仅差役全部改为银差,而且田赋除苏杭等少数地区仍征实物以供皇室食用之外,其余也均已一律改征折色,即折为色银。

与此同时,赋役征课也不再由里长、粮长办理,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

一条鞭法的主旨在于使多占田者多交税,是针对当时土地兼并盛行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也是赋役制度史的一大变革。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等(1) 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

(6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

(9分)10.(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元璋政权自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发动北伐,迅速取得胜利,不足两年时间,中原、华北、西北等大片地区,均为明军占据。

但是随着明军战线不断延伸,补给线日益拉长。

洪武四年二月,大同卫都指挥使上书称:“大同地边沙漠,元季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乱兵杀掠,城市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

军士粮饷欲于山东转运,则道里险远,民力艰难。

”,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山西行省提出采用开中法。

开中法是指政府召盐商赴指定地点上纳粮草,再根据其上纳地点及数量,酬之以相应的官盐。

这里的“中”有着认购的含意,政府开示纳粮地点与所酬盐数,出榜召商,称之为“开中”;盐商接受政府条件,自报纳粮数量,称之为“报中”。

材料二洪武朝全国开中法实施情况表——摘编自孙晋浩《开中法的实施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开中法实施的背景和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