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访汉斯•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教授郭贵春成素梅2013-4-6 13:25:00 来源:《哲学动态》(京)2006年11期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科学哲学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尖锐,新的科学哲学传统的建立正处于探索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德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我们对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简称波)教授和德国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文潮(简称李)先生进行了专访。
问:英美科学哲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哲学产生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波:一般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这是分析哲学的看法,分析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坚持经验主义传统,从经验主义中寻找起源,这样,很容易追溯到孔德。
李:德语中科学哲学这个概念叫做“Wissenschaftstheorie”,大约形成于上世纪中期。
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个概念是对英美语言中“Philosophy of science”的翻译。
假如这样的话,那么就是科学哲学一词首先在英美世界流行的。
不过人们在德语中为什么没有直接使用“Wissenschaftsphilosophie”或者“Philosophie der Wissenschaften”?我猜测在把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引到德语中时,人们也许想到了德国哲学中的古典传统,譬如费希特的“知识学”(《全部知识学基础》,1794;《知识学第一导论》,1797)。
只是这样一来,德语概念提供的信息便与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有所不同:强调传统、强调对科学活动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讨、把科学哲学看作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即认识论。
波塞尔先生那本《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学术文库,2002,5月第1版,同年12月第2版)一书的德文题目就叫做“Wissenschaftstheorie”,而不是“科学哲学”。
为了体现与英美意义上的“Philosophy of science”的不同,我便干脆译做这个书名。
今年(2005)第3期《哲学信息》(Information Philosophie)刊登了一篇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哲学教授卡里尔(Martin Carrier)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应用研究的文章,我注意到了作者通篇没有使用Wissenschaftstheorie这个词,而是直接与英美概念对应的Wissenschaftsphilosophie即Philosophy of Science。
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变化,说明了德语科学哲学研究界有向英美靠拢的趋向。
科学在现代的发展与变化也确实要求我们走出比较狭隘的带有德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英美哲学对仍很传统的德国哲学的影响与压力。
问:尽管如此,是否可以说从欧洲大陆的科学哲学的发展状况来看,人们并不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实证主义,而是另有开端?李:不能说另有开端。
我们完全可以说作为一门学科,科学哲学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但这种形成有其前史,或者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很早以前,科学的概念、科学的分类、科学中的认识原理、方法以及科学中使用的语言就是哲学家们和自然科学家们关注与反思的对象。
这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不同之处。
技术受到哲学反思是19世纪才发生的,而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牛顿还把自然科学理解为自然哲学,把自己的那本代表作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技术哲学奠基人恩斯特•卡普(Ernst Kapp)的一部早期著作叫做《哲学或比较地理学》(Philosophie oder vergleichende Erdkunde, 1845)。
哲学与科学的分离是后来的事情,是近现代实验科学的兴起所导致的结果之一。
波:英美学派的看法是把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放在一条主线上进行考察。
欧洲大陆可能更注重于历史发展。
譬如对近现代科学的反思在牛顿和莱布尼茨时已经开始了,他们所讨论的空间、时间及万有引力等问题,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理学问题,而是物理学中哲学问题或者方法论问题。
李:为了方便起见,可以把维也纳学派当作现代科学哲学的开始。
此前的可以叫做古典科学哲学,二者差异非常明显。
问:意思是说,随着科学的诞生,就已经开始了对科学的哲学反思?波:可以这么说。
至少在近现代科学开始时,就有了对科学的哲学反思,譬如欧洲哲学史与科学史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争论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牛顿所代表的经验主义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理想;莱布尼茨代表的则是欧洲大陆自笛卡儿以来的理性主义。
这种理性主义直接影响了狄德罗等人。
到了19世纪,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也在欧洲大陆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过就在当时,人们已经发现无法把有生命的存在单纯地还原于无生命的物质范畴,已经揭示出经验主义的困难。
譬如法国哲学中就展开过关于生命活力问题的讨论;迪昂(Pierre Duhem, 1861~1916)、彭加勒等人都对经验主义提出过质疑与批判。
18世纪末精神科学的兴起(主要指把文化和历史作为科学来对待或理解)导致了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学又提出了如何对待精神科学的问题,这可追溯到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宗教中的文本。
这是一个新的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这条线索经过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导致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传统的形成。
这样,到了19世纪末,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三个方向:对经典物理学的哲学反思;对生命力的科学反思;对精神科学的讨论。
在以上三条线索中,以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范式当然在科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这种范式在19世纪就遭到了批判,例如康德指出,用物理学中的解释模式无法说明动物的行为,法国浪漫派也对从无机物到有机物转化的物理学说提出了质疑。
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给自然科学中的因果解释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对待变异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说最晚从达尔文开始,人们被迫需要在物理学的解释模式之外,寻找其他的解释模式。
诠释学传统比经验主义传统更早,当时诠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路德的新教改革。
问题是,欧洲大陆从一开始对科学的理解就与英美传统对科学的理解有所不同,英美传统理解的科学是开始于伽利略的自然科学,而欧洲大陆传统所理解的科学不仅指实验科学,而且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
所以,科学哲学不仅指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而且还包括了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正因为如此,才先后出现了对近代科学的上述三种并行的反思方式。
如果只单纯地把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的话,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学就该关闭了。
不过,这只是一个理解问题。
李:我做几点补充。
对近代自然科学进行系统反思与解释,应该是培根在1620年写成的《新工具论》。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新”当然是针对亚里士多德的“旧”《工具论》而言的,如同培根的面向未来的《新大西岛》是对柏拉图的神话中的大西岛的批判一样;与培根的设想相对立的,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观点,意思是恰恰经验是不可靠的,所以科学的基础位于清晰的理性认识之中。
这是在认识论方面两大方向的开端,即经验主义(洛克、贝克莱、休谟)与古典理性主义(笛卡儿、莱布尼茨)。
大约一直到18世纪上半叶,对(自然)科学中的认识问题的思考基本上还是哲学中的认识论中的一个不太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说科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还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系统性的研究领域。
随着实验科学在19世纪的大规模发展,科学认识的特殊性愈来愈明显。
另外,波塞尔先生在上面使用的科学概念相当宽泛,从而把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扩展到了与自然科学并行的精神科学以及历史科学。
在德语中“知识”(Wissen)一词构成了“科学”(Wissenschaft)一词的词根。
这样,只要是知识带有一定的系统化,就成了科学,科学就是一个陈述系统。
这就是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中所说的“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
我们当然可以或者必须区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但既然这么区分了,就不能说这个才是科学,那个不是,也不能把科学哲学单纯理解为自然科学哲学。
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确实忽视了最晚在19世纪初兴起的精神科学和历史科学,从而也忽视了起源于17世纪的诠释学传统。
精神科学以及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文本以及历史事件,诠释学认为不同学科研究不同的对象,而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而言,精神科学及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精确”。
逻辑实证主义忽视的另一点是科学史。
科学史的研究表明,在其历史过程中自然科学所使用的方法框架同样发生了变化,自然科学中的陈述以及基本观点均受到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限制。
这样,在处理自然科学的时代限制即历史性时,我们便需要另外一种工具,即诠释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以上两个忽视导致了库恩对维也纳学派的批判。
在这方面也有两点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也可以包括精神与历史科学,二是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自然)科学的进展以及其理论与方法的形成,有必要借助于诸如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哲学等精神科学。
问:在欧洲,科学哲学是何时成为一门显学的?在德国讲科学哲学是从维也纳学派开始讲起吗?波:从学科建制上讲,在欧洲有专门的科学哲学教席的时间并不长。
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60、70年代。
早期研究科学哲学的人都不是科学哲学家,而是哲学家或科学家,科学哲学家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
但是,科学哲学本身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是逐渐地展现出来的,很难说从何时突然出现的。
不过,在德国讲授科学哲学,一般是从维也纳学派开始讲起。
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科学哲学是从维也纳学派凸显出来的。
维也纳学派的诞生为后来科学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批判的对象。
例如,库恩对维也纳学派的批判,把文化背景与历史的视角引到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来。
库恩于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观点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弗莱克(Ludwig Fleck),这本书是从诠释学的视角批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
李:弗莱克在1935年发表了《科学事实的产生与发展——思维方式与思维群体学说引论》一书(1980年再版)。
这种现象说明一个学说的产生与影响依赖于外部的大环境。
问:如果把英美科学哲学传统理解为经验主义传统,那么是否可以把欧洲大陆的科学哲学理解为人文主义传统?德国的科学哲学有哪些流派呢?波:英美科学哲学传统确实属于经验主义传统。
至于是否可以用人文主义来概括欧洲大陆的科学哲学传统,则似乎值得商榷。
这种说法过分宽泛,另外也很难把欧洲大陆的科学哲学归结为某一种传统,因为它既有历史传统,也有文化传统。
就德国而言,科学哲学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比较活跃,且并存着下列四种研究传统:分析哲学传统;法兰克福学派;诠释学传统;操作主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