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个案法所研究的被试往往是一特定的个体,通过 研究可以获得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但缺乏可供比较 的群体。因此个案法的科学性受到怀疑,但是科学与 否不是绝对的,对此应正确的认识。
第二节 行动研究法简介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 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 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同时根据教改研 究计划实施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正、完 善计划或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
案例:一个幼儿各类问题的研究
王瑜元(1985)记录了她的儿子从四岁半至 五岁半一年中的问题,除去“请求允许性”提问 以外,共得4043个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
1、 动物 2、 文艺作品 3、 周围人的活动 4、 日用品 5、 自己的活动 6、 语言文字 7、 人的身体 8、 交通 9、 建筑 10、地理 11、宇宙 12、食品 13、家庭 14、植物
(二) 经验总结法的步骤
1.确认、评价经验的效果 该法通常以某一完整的教育活动过程作为
总结对象,分析评价它是否取得较明显的教育 效果,在时间、人力等方面是否发挥了叫大的 效益等。
2.理论论证。 从理论上、逻辑上揭示和认识教育措施与
效果的内在联系,即进一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水平。在此基础上,撰写总结报告。 3.因素分析。
行动研究法起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在他的“团体 动力学”中首先提出,于本世纪下半叶被引入教育研究。
案例
某幼儿教师班上有个男孩经常打人,或扰乱 别人的活动,使教师十分伤脑筋。于是,该教师决 定开展一个行动研究,尝试或探讨降低该幼儿打人 行为频率的有效办法。她可以根据该幼儿的情况和 特点,参照有关理论与文献,制定出她决定1-2个她 认为合适的措施,然后逐一进行实验观其效果。假 定她决定实验采用奖励的办法,按下列步骤
[译文]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 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 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 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 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 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 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第七章 个案研究法和
行动研究法
本章学习目标
7.1 掌握个案研究法 7.2 理解行动研究法的意义 7.3 在幼教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与信心
一.个案法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一个或少数个体(如儿童或教师、 教育机构等)进行的系统的、深入的调查。
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他是将研究的焦点 集中在某个特殊个体身上,最大限度地搜集其各 方面情况的详细材料,对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与个 体特点等进行细致的、系统的考察,并随着时间 的推移,追踪研究其发展变化。
三、行动研究法的总结
[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 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
[译文]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 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 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 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 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 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个案法的追踪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运用日记法 对儿童定期作观察记录,注重观察儿童新的行为的 出现以及发展变化等。对于年龄越小的儿童,观察 记录的时间间隔应越短。 摄影和录音
研究者可以定期拍摄儿童动作发展的镜头,还 有儿童语言发展的资料,这些物质资料便于长期保 存,有利于日后分析和与其他资料印证等。
2、对儿童做个案研究需要致意的信息-1
15、时间 16、品德评价 17、数概念 18、物理化学现象 19、气象
20、政治历史 21、生物进化 22、工农业 23、微生物 24、军队 25、体育
从图表显 示的信息中, 我们可以可出 幼儿最感到好 奇的问题有哪 些方面?我们 在幼教中应该 如何去做?
(二)个案法的分类 从个案研究的内容、使用范围及其目的
第一周:观察该幼儿行为共5天。每天在自由 游戏时间内请助手用时间抽样法每隔10分钟观察记 录该幼儿的打人行为,作为行为基线(A),记录在 图6-3内。
第二周:实行实验处理(B):每小时内如无 打人行为就给一个奖品(该幼儿喜欢的小玩艺或吃 的东西)。同时,依然按第一周的方法观察并记录 打人频率,连接诸点,作频率曲线图,看处理是否 有效。从图6-3中显然可见,该幼儿的打人行为降至 每小时1-6次。
一、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
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对 教育现象加以分析概括,使之上升到教 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案例
学记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 教育经验的总结,中国教育历史上 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一百多年后,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著《修辞术规 范》。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国有学。
2、 考察现状
研究者尽可能运用多种调查手段,客观的 观察研究对象的现状,包括其行为、心理与个 性方面的表现作出评定与诊断。在对对象本人 考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其老师、父母作调查。
3、了解发展史
在对儿童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 步了解形成目前现状的各种因素。
4、追踪观察
当研究对象为发展中的儿童时,根据研究 的目的计划,往往要在了解现状及既往发展过 程之后,还要作一定的追踪考察。研究者可以 预先规定出所要观察的范围。如是广泛观察研 究对象的行为还是侧重观察其特定行为。
2.两种研究方法都是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具体教育 实践作为基础,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使研 究具有针对性,可具体切实的研究解决实践中的 问题。
3.两者均为非正规性研究,研究的目的侧重于应用, 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两者在方法上的科 学严密程度不够高。
不同点:
1.经验总结法一般是由果溯因,它是教育实践工作 者对其所从事的完整的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加以回 顾总结,分析思考,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探 讨规律的活动。
5、整理材料,作出推论。
首先,需分析归类,比如将材料按横向联系 或纵向联系做一些梳理。
进而加以分析,考察研究其行为、心理特点, 比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一定的观点、理论,对 儿童心发展的规律及其行为心理形成的原因加以 解释。
四、个案法的特点及其评价
在研究的早期阶段,个案法通常是最有效的,通 过这种探索性研究,可以获得新的启示,提出新的观 点。
第一 儿童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体发展情况、生
活习惯等。 第二 家庭情况
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中其他兄弟姐妹 的情况,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等。 第三 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情况 第四 儿童的活动模式
对儿童做个案研究需要致意的信息-2
第五 儿童在学校或教育机构的表现 第六 儿童与他人交往的情况,如与教师如何交往,与同
2. 经验总结法可以作为有目的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通过总结经验,得出一些对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 感性认识,积累资料,为进一步系统性研究提供 线索,探索方向。
3. 经验法主要运用经验总结逻辑分析的方法,属经 验思辩型研究。行动研究法将思辩型、经验型与 实证型研究加以综合,有益于发挥各种类型研究 法互补功能。
[译文]古代设学施放,每有自己的学校叫 “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 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从经验总结法到行动研究法
——顾泠沅的经验筛选法的特色
3.评价实施效果,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深入课堂, 对教学情况进行系统考察和评价,根据评价 考察的结果,对原有经验或措施进行重复验 证,筛选,进一步优化处理这些经验。
4.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反复实施验证, 直至筛选出能够体现出一定教学规律的有效 的教育教学措施。
伴如何交往等。 第八 儿童经常的娱乐方式有那些,观看电视的情况等。 第九 儿童对经常发生的事情与新异事物或意料之外的事
情的反应。 第十 儿童的模仿风格如何,他对成功与挫折的反应怎样
儿童是如何表示自我概念的。
一、 个案研究的程序 1、制定个案研究计划
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考 虑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那里。然后选择适宜的调查 方法,确定调查范围,以及追踪观察的时间间隔与 步骤安排等。
(三)经验总结法的基本要求 1.总结的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 2.注意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定量结合; 3. 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 4.总结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相象和本质,
以便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二.从经验总结法到行动研究法
共同点:
1.两种方法的研究主体或研究者本身均为教育实践 人员,即为一线教师。
二、行动研究法的步骤
三、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一)行动研究具有直接针对性 行动研究一般是针对即时问题加以研究,通过研
究使问题切实地得到解决,研究目的是为了改进 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行动研究有益于推动群众性的教育研究
(三)行动研究有益于将教育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行动研究是为了有效的改进日常教育工作,
功能看,可分为三种: 1.诊断性个案研究
主要用于考察特殊儿童,研究问题行为 及精神病患者等,目的在于对儿童的心理状况 作出判断。 2.指导性个案研究 3.探索性个案研究
常常用于大型研究的准备阶段。
二、个案法的研究手段
(一)资料的来源与研究手段 1.儿童本人
运用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等直接考察儿 童本人,了解他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发展水 平等。 2.儿童的作品及其有关文字资料等
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间接考察儿童的行为 及心理发展,及他所受到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等。 3.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
运用调查法向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研 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心理发展状况等,还可以了 解其家族遗传病史,家庭教养方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