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度在实 际教学中应怎样把握,显得模糊不清,一线教师不好操 作。
建议: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作较深入的阐 释和界定。在“统一”前面加上“和谐”或“有机”二 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做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语文教学才会抑制人文因素的膨胀,才更具语文性。语 文的工具性应该充分强调,可以将工具性定位为基本属 性,以工具性为基础,可表述为“以工具性为基础,人 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应明确提出“重视语言文字训 练”。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标准》中仅有一处提到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认为这一点应引起充分 的重视,慎重地处理好,以免再造成语文课失去语文性, 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
• “知识与技能”适当突出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序列和训 练重点,(“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也 不是不要语文知识训练)以利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 师好操作;“过程与方法”小学阶段要掌握那些学习 方法要有个序列。
3、对《课标》“课程内容”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不明确,学习方式 乎?课程内容乎?在《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的表 述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 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 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在 课程目标内容中又将其与“识字与写字”、“阅读”、 “作文”、“口语交际”组成课程内容。认识模糊不 清,实践难以操作。
3)“基本理念”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改为“将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有机结 合。” 因为《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导致一段时期内 对“接受性学习”的抵触和排斥,使课堂教 学走了一些弯路。课标对优秀的传统教法予 以应有的关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研究的做法
6年的实验研究,经历了“学习课标—— 内化课标——实施课标——反思课标—— 修改课标”的研究进程。(如图所示)
语文课程标准 适应性研究
学习课标
转变观念
内化课标
转变行为
实施课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程研究
反思课标
问题研究
修改课标
适应研究
第一阶段 学习理解,转变观念 ——(感知课标)
(2)根据《课标》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 内容的安排,教材对综合性学习内容的编排可谓花样 百出:形式上有课后综合、单元综合、大单元综合等; 内容上有的是语文综合,有的是非语文综合等。使一 线教师难以把握,难以实施。
(3)“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难,评价更难。6年 的实践过程中,据统计,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 认真到位,达成教学目标的不足30%,而在6年小学 毕业考试评价中,没有对“综合性学习”进行客观科 学的考试评价,这是一大难题。
2、对《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 《标准》从三个维度来设置课程目标,容易造成教师 在具体操作时把它们割裂开来,建议在“标准”中就 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作一些可操作性的说明。从三 维目标的结构看,部分教师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表述太飘,不好把握。
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 的狭隘与窄浅,使得二者处理得不如人意。
1)《标准》对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表述,只是宏观地谈 到“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未对语文内在本质特征,即课标所提到的“语文素养” 作全面具体的阐释,可能仍难使广大教师对语文的文化内 涵特性有正确全面、清晰具体的认识。
二、研究成果
(一)提出了若干条对“课标”的 修改意见和建议
1、对《课标》“基本理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标准》提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与以往的大纲相比,理论上有重大突破。纠正了多 年来 “文道之争” 的偏颇认识,平衡了二者的关系,有利 于在课程实践中使两方面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致力于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准确,表述准确、精辟,它充分强调了 语文课程的双重作用,关注到语文课程作为一种基础工具 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督促教师在实践过程中, 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是适宜的。
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 以“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实验的学习培训。 2001年10月在重庆巴蜀小学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 暨首次实验研讨活动,经过学习培训,明确了任务, 深感到实验任务重、难度大;有压力、很紧迫。必 须经过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实实在在的实验工作, 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并对进行课题实验的一般方法 步骤进行了培训。
第二阶段 内化实施,行为验证 ——(走进课标)
2002年3月至2004年10月,课题实验进入实质性 研究阶段——准确把握“课标”的实质,重点进行“课 标”适应性研究。凭借人教版、西师版、江苏版“课标” 实验教材,对课标进行实验验证。
每学期组织两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对教师如何将 “课标”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 中以启发和借鉴。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对教师学习把握“课标”,进行 理论指导。促进教师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课题研究,收 到了很好效果。
进行师生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实施“课标”后教与学 的现状,并给以教学行为导向。
第三阶段 理性反思 修改完善
——(走出课标)
2004年11月至2007年6月,重点对“课标”进行反 思,提出修改和完善“课标”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前 一阶段的实施验证,我们对“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 和准确的把握,走进了“课标”,适应了“课标”, 但要客观的验证“课标”的适应性,还必须走出“课 标”,进行理性的反思,经过教学实践验证“课标” 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和完善“课标”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组织实验区的教研员、教师分片区进行问卷调查, 座谈讨论,广泛听取和搜集一线教师对“课标”的实 施意见,进行总结归纳,集中梳理,形成了修改“课 标”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