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的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及其研究视角
提要:第二语言研究的历史短暂但其发展迅速,出现了多种理论和流派,它是一门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下面,我们就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视角作一下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研究视角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史
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兴趣并开展研究要始于五十年代初weinreich(1953)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联系》一书中讨论了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体系的关系,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一重要概念。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ret lado 提出了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现象。

他认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第二语言和母语不同的地方,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同之处的迁移,将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消极的影响。

到了六十年代末,corder 提出了“偏误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发表了著名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文。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理论的提
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1982)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全面的解释了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并且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议也最多的语言习得模型。

八十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过程。

有人认为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有观点说语言系统和认知过程分别按大脑的不同部位处理不同的信息。

同时,越来越多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将普遍语法作为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形成一种发展趋势。

Chamsky 提出了原则和参数理论(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到了九十年代,他又提出了“最简方案”。

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语言输入对习得者的影响。

1994年,ellis 在回顾和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个人差异研究的框架,该框架由三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变量构成。

第一组变量由个人差异构成,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等。

第二组变量包括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使用的各种策略。

第三组变量是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成果。

关联理论为研究二语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Sperber和
wilson (1986 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理解话语的前提是人类的认知假设,即人类在认知事物是总是借助于与之关联的信息。

进入21世纪后,微变化研究法被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微变化研究法是认知心理学领域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探究认知发展的轨迹和机制,侧重研究群体和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变异性。

例如:belzkinginger运用该方法研究了在网络环境中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不同视角
一、认知心理视角
这一研究视角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开始就受到了关注,语言与认知关系密切,hinkel 及一些学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认知过程,其研究的焦点就是研究并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其认知路径的发展从普遍语法开始,到后来的交互论和连接主义,直到近来出现的构思语法,认知的视角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十分清晰。

虽然对语言习得的研究仍在继续深入,但专家们在认知心理方面达成的共识是:人类的语言能力具有专门的神经基础,大量的语言素材的输入和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对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社会文化视角
认知心理视角相对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

社会文化视角的代表性理论有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
会化学说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批评理论等。

社会文化理论采取历史的整体的角度审视第二语言习得。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任何环境中,语言学习者都处在一种由社会、政治和文化所塑造的交际环境中,通过学习成为其中有能力的参与者。

在此理论指导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

三、语言学视角
第二语言习得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美国密歇根州大学语言学教授susanM、gass的新作《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视角》是一部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二语习得问题的经典合集,此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我们了解以语言学为背景的二语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者内在的自我调节过程,且因人而异,因此,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展现给我们的则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怎样学这方面来,起点立足于学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

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知识背景、学习方式、学习动机和情感出发,研究习得的过程。

四、哲学视角
哲学视角虽然也承认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于影响,但认为这种作用和影响是通过博弈的方式进行的。

从狭义的角度看是个体心智认知与社会文化活动博弈的结果,
从广义的角度看,二语习得是一个由众多小博弈交汇而成的大博弈,它不仅包括学习者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社会文化活动的博弈,还包括学习者之间两人或多人的博弈、学习者与老师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博弈、老师之间有关教授方法等的博弈、老师和理论家有关二语习得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博弈等。

二语习得包含了博弈所需所需的全部要素,充满了博弈逻辑思维。

五、浑沌学视角
语言学理论每一个阶段的形成和发展几乎都要受到同时代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思潮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物理学、化学等领域发现了大量无序的复杂现象,浑沌学理论又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多维的开放体系,因此,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要同时研究与之相关的习得者与目的语者的思维和文化等。

由上可知,大多数理论都试图通过其中一个主导因素来解释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而一个全面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应该解释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
吕兆格《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不同视角》
冯丽萍孙红娟《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方法述评》
李志刚《近五十年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李炯英《回顾20世纪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王立非《国外二语习得研究新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