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教案(岭南版第十二册)课题: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美术欣赏)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著名画家、欣赏其作品,使学生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理解作品的革命内涵,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指导学生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欣赏后的感受,学习画家热爱祖国的精神。
3.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欣赏画家美术作品、了解创作背景以及画家的生平教学难点:了解我国画家创作的表现革命历史的美术作品,认识各革命历史画的艺术特点。
课前准备:1.2.教学过程:布置学生对本课各图在课前自行观赏,领会绘画的内容和主题。
欣赏用的图片。
向学生介绍第12 册美术课本的内容,提出本学期学好美术的要求。
板书课题,介绍本节课活动形式:欣赏—讨论。
三、新课内容:1.师生共同分析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理解欣赏步骤:(1)你看到了什么美术形式?(教师介绍各种美术形式)(2)从色调、空间、造型、构图等方面分析作品中各部分共同表现主题的相互关系。
(3)作品表达的含义,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
2.欣赏《人潮》和《血衣》:你看到了什么美术形式?与油画有什么不同?3.各种绘画形式的艺术特征。
4.提问学生,集体讨论:(1)从画家的作品中你想到什么?(2)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可让学生普遍发言,教师最后归纳补充。
)四、教师对欣赏课进行小结,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加强爱国精神。
(可按课本欣赏课本欣赏课中的文字说明,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解说。
)课题:头像(线描写生画)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人像,理解人物肖像的造型结构,线描的形式画下来。
2.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发展观察力。
教学重点:画好人物肖像的造型结构和画面的构图教学难点:画好人物肖像的造型结构、和画面的构图。
作业要求: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注意用线的长短、疏密的对比以及运笔的方向、速度、力度的变化。
课前准备:1.脸形附图。
2.教学示范图教学过程:一、介绍本单元课题内容,动员学生做好准备,积极学习。
板书课题。
讲新课:1.出示人像图,让学生观察,了解人像的结构2.人物肖像的造型结构。
1)五官位置、比例和结构——三停五眼。
2)头部外形特征类别——田、国、由、用、目、甲、风、申3)表情。
3.指导学生观赏课本中的图片和“学生作品”4.线描的技法:(1)运笔的方向。
(2)运笔的速度。
(3)运笔的力度。
(4)线的长短、疏密对比。
5.教师按绘画步骤示范,指导学生写生。
三、学生进行作业(要求在课内完成,构图要饱满)四、小结学习情况课题:人物动态(速写)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过观察人像的动态,理解人物动态,用速写的形式画下来。
2、养整体观念和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人物动态变化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动态变化作业要求:画一两个人物动态速写,要抓住大的动态线,注意头、躯干及四肢运动的关系。
课前准备:1、物动态附图2、教学示范图教学过程:一、介绍本节课内容,讲解速写的涵义,动员学生做好准备,积极学习。
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1、解人物动态的运动规律:由头、躯干及四肢的屈伸及摆动而形成。
2、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从动态大势入手,分清主次,抓住主线——动态线。
指导学生观赏课本中的图片和“学生作品”四、教师按绘画步骤示范,指导学生写生:1、观察人物对象。
2、找出动态线。
3、画出大致外形。
4、描绘细节。
五、学生进行作业(要求在课内完成,构图要饱满)六、小结学习情况。
课题:故事画(添画)课时:2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连环画的特点2.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材料、手法的综合运用。
作业要求:选择一幅缺页的连环画,了解它的故事后联系上下画幅内容,把其中的缺幅补上。
课前准备:1、范画、图片和故事录音带。
2、示范用的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引入:1、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1.习故事画的意义和特点:即连环画——一种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的绘画形式。
2.听故事录音带。
思考:(1)故事讲了什么?(2)分别有什么教育意义?3.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由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思考:画面用了什么材料和技法,人物造型有什么特征?出示范画,指导学生欣赏。
四、师生共同小结。
1.构思画稿。
2.形式美的创造。
五、学生做作业(完成画稿),教师辅导六、评讲、小结。
第二节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画稿二、复习方法。
1.根据画稿,运用不同材料,分别涂色2.描绘或拼帖。
3.整理。
4.色彩要有对比。
三、学生继续作业。
四、全班学生作业展评课题:为三好学生画像(写生画)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人像,理解人物肖像的造型的基础上,用色彩表现人像。
2、培养整体观念和色彩的概括能力。
3、激励学生争当三好学生。
教学重点:在人像中色彩的运用教学难点:在人像中色彩的运用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水粉等工具。
2、教师制作示范品及图片,以供学生观赏参考作业要求:着力刻画出三好学生的精神面貌。
教学过程:第一节一、组织教学,表扬上一节创作有新意的同学。
板书课题。
讲新课:1、引导学生:我们班有那些同学值得我们学习?三好学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思考头像的画法:线描、水彩、水粉、水墨油画棒,,3、欣赏范画。
4、要点:(1注意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
(2掌握五官的位置和比例。
(3抓住脸形特征。
三、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先画好图稿四、小结,表扬图稿画得好的同学。
第二节一、复习旧知识,检查、讲评导入。
二、讲授新课:1.色才要点:(1)背景颜色以少为佳。
(2)主体与底色要有深浅(加黑或白调和)或冷暖的对比2.绘画步骤:(1)整理图稿。
(2)用一两种颜色描绘人像大体。
(3)描绘细部。
三、学生继续作业四、讲评:小结课题:金鱼(中国画)课时:2 课时教学目的:1、参照大师的作品,临摹大师的笔墨技法,仿画一幅以金鱼为题的中国画2、通过欣赏,使学生对画、诗、书、印是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有更深了解。
3、培养中国画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理解不同的物象用不同的运笔(中锋、侧锋)方法去表现。
2、 墨色的变化(干、湿、浓、淡)是以突出主题为依据的。
课前准备:1、供学生欣赏用的水墨金鱼作品若干幅。
2、教师示范用的羊毫笔(提笔)、墨汁、生宣纸等。
3、 学生工具自备。
作业要求:学习执笔、运笔的方法,仿照大师的用笔技法画一幅表现金鱼的水墨画 教学过程:一、欣赏:1、以吴作人的《金鱼》为重点,指导学生欣赏中国水墨写意国画。
2、金鱼的形态。
3、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分析笔墨技法,讲解布局(构图)。
4、说明在哪一部分用中锋、侧锋笔法。
(中锋画的菜帮、侧锋画菜画。
) 5、 如何运用水墨。
二、以金鱼为题作水墨画作画步骤的讲解。
1、 先想好画什么,怎样安排(构图), 然后用指甲轻 轻刮出大体轮廓。
(也可用铅笔起稿。
)2、 中锋蘸淡墨勾出蛋形。
3、 小圆为眼。
侧锋轻撇鱼翅。
4、 用浓墨画出眼珠,注意不要太湿。
5、 侧锋蘸浓墨(稍干)画尾部。
6、 用大红色点头顶。
7、 在适当的地方题字,盖印。
作品完成。
四、 学生作业,教师辅导:1、 可选择大师作品中的主要物体,重新组合,也可临摹。
2、 下笔前要先想好用笔方法。
水墨应如何调和(浓?淡?)运笔(中锋? 侧锋?)运笔方向怎样确定。
“3、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4、 提醒学生注意:练习水墨画时,因经验不足,要多练习才能有满意的效 果。
课 题:色彩构成(设计)课 时:二课时五、讲评:选优秀的学生作品,与大师作品差距。
作比较,找出教学目标:1.学习色彩构成的设计和绘制方法,初步了解色彩构成的意义和用途2.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色彩构成设计的法则、设计要素。
教学难点:色彩构成的设计法则。
课前准备:3、学生准备好直尺、圆规和水粉等工具。
4、教师制作示范品及图片,以供学生观赏参考作业要求:设计一个象征色彩构成,要简练、色彩鲜明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引入新课:复习设计知识及其意义板书课题。
讲新课:1.引导学生观赏课本中的色彩构成,认识色彩构成,小组讨论:色彩构成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2.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全班同学一起读课本关于色彩构成的概念。
4.分析色彩构成的知识:1) 形象—优美。
2) 简练、重复。
3) 形式:色彩、方向的正负5.出示图片,丰富学生的感受,并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6.设计步骤:A、画外形。
B、刻画。
C、着色。
五、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先完成底稿。
)六、小结第二节一、检查、讲评导入。
讲授新课:出示色彩构成供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色彩构成的色彩有什么特点?1.2.上色要点:(1)用平涂方法。
(2)色彩配搭可用黑白两色调和。
(3)颜色要有深浅的对比。
3.绘画步骤:(1)整理图稿。
(2)找3——4 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分别用黑或白进行调和三、学生继续作业。
四、讲评:小结。
课题:立方形物体(写生画)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训练学生使用铅笔对立方体进行写生的技巧。
2.了解立方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并用有关知识概括生活中的物体3.培养学生的技能(观察力、表现力)和智能。
教学重点:运用透视知识,认识和表现立方体的结构教学难点:用立方体的结构和透视规律概括生活中的物体。
课前准备:1.石膏立方体教具和透视图。
2.范作一张。
3.写生物体和工具。
作业要求:画一幅立方形物体的铅笔写生画,要表现其基本结构与透视现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石膏立方体分析它的特点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1、请同学们画立方体,引出它的透视现象。
讨论:立方体的透视规律。
小结:(1)由于距离不同而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
(2)绘画物体的立体艺术,需要把物象的厚度在平面上表现出来2、从观察中理解立方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
1)立方体有六个面,三组方向不同的棱线。
2)平行透视:三组线分别为——垂直、水平、变线3)成角透视:两组变线、一组垂直线。
4.立方形物体,师生共同分析它的结构和透视规律。
5.教师做示范。
学生作业:观察立方形物体,分别做不同角度的练习四、讲评课题:圆柱形物体(写生画)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练学生使用铅笔对圆柱体物体进行写生的技巧。
2、用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现象概括并画出圆柱体物体。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观察力、表现力)和智能教学重点:运用透视知识,认识和表现圆柱体物体的结构。
教学难点:用圆柱体的结构和透视规律概括并画出圆柱体物体。
课前准备:1、膏圆柱体教具和透视图2、范作一张。
3、写生工具。
作业要求:画一幅概括并画出圆柱体物体的铅笔写生画,要表现其基本结构与透视现象。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石膏圆柱体分析它的特点。
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1、同学们画圆柱体,引出它的透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