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学生:王泽明指导老师:党庆兰[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大师。

他以儒学思想为根基治军,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

其治军思想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之本;二是以“勤”“恕”“廉”“明”为将帅的武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三是“训”与“练”相结合的练军方法;四是讲求“慎战”“以主待客”“正奇互用”的战略战术。

他以思想治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后世革命家的治军思想都深受其影响,他们治军思想的很多方面都直接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有着渊源关系。

[关键词]曾国藩;治军思想;影响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熟读经史,立志要做“末世扶危救难的英雄”,更以“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座右铭。

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发动起义,实力很快发展壮大,清朝政府朝野震动。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曾国藩分析认为八旗绿营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弊端就是“败则不相救”。

针对这一弊端,后来他以自己所学理学思想为基础,并结合军事实践建立了一支异于八旗绿营的军队—湘军。

湘军在于太平军作战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帮助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稳定了统治局面,建立了赫赫战功,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极深。

所以其治军思想也受到后世学人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深。

曾国藩以思想之军,可谓是一种独创,与现在所提倡的创新思想相吻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一、曾国藩以“仁”“礼”“忠”“信”为治军的根本,后世革命家蔡锷﹑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治军思想深受其影响。

曾国藩为了改变八旗绿营在于太平军作战中节节败退的局面,在湘军建立之初就强调要把湘军建成一支“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忠义之军”。

○1要想使湘军内部“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就必须找到一套合理的治军方法来协调好军队中的各种关系。

曾国藩以此出发,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礼”为治军思想之源,以使湘军有礼有序,内外和谐。

他说:“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守是二者,虽蛮貊之邦可行,又何勇之不治哉!”○2他倡导“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目的就是一、内部以“仁”来教育将帅,要求他们做到“仁兵爱民”协调好军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军民之间的关系。

他说:“用恩莫如用仁,仁者,所谓欲立立人也,欲达达人也。

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3他要求将领之待士兵,要如父兄之待子弟。

无论为宽为严,为爱为憎,为好为恶,为赏为罚,均因出之以志诚无伪的仁爱之心。

同时曾国藩以史为鉴,认识到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他非常重视军队的爱民教育。

他说“爱民为治军第一要务,需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之根本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

”○4此外他还编写了《爱民歌》等歌曲让士兵传唱,以时时提醒战士热爱人民,严于侓己。

他想通过这些“仁兵爱民”的思想教育达到军队内部团结,军民团结,相互协调,内外一致的理想效果。

二,以“礼”作为规范军队上下秩序的手段和法则。

“礼”指封建上下尊卑秩序。

曾国藩希望通过这种传统的礼仪制度使湘军将士恪守“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之不可倒置”的封建秩序,不仅自己绝不犯上作乱,而且要坚决镇压敢于犯上作乱的“逆贼”。

在军队内部形成一种被称为“辩等眀威”的“军礼”,维系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他说“用威莫如用礼,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

恃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声之际,常有懔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

○5十分明显,他是想让将领本着“仁”“礼”的精神来修身养性和对待部属,使部属“知恩”“知威”尊敬上级,从而达到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有效地控制军队的目地。

另一个目地就是根据孔子“仁者必有勇”的思想,鼓动将士抱着“杀身成仁”的志向,顽固的抗击太平军。

曾国藩为了将招募来的朴实农夫教育成“忠君尊上”的一支绝对服从命令的新式武装,提出了“独仗以忠信为行军之本”○6这个治军主张。

根据他的理解“忠”指小则忠于直接的上级,大则忠于国家君主;“信”指诚信,要求官军要讲诚信,要互相信任。

曾国藩对湘军官兵强调“忠”“信”思想是要他们绝对忠于封建国家和君主,让他们具备“忠君尊上”的政治素养,使湘军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

此外,他还将“忠信”内化为一个“诚”字。

要求将官以“诚”待人,他说“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故曰“诚着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7只要怀有“至诚之心,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他还强调将官士卒之间“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彼此“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

”○8希望能以“诚”字作为团结湘军官兵的纽带。

曾国藩以思想治军,把儒家核心思想“仁礼”“忠信”作为治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不仅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而且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对曾国藩的治军思想非常推崇。

1911年夏,蔡锷为整顿云南新军,辑录《增胡治兵语录》在新军中普及。

并把《增胡治兵语录》作为“精神讲话”来教育将士。

蔡锷曾接受过新学教育,后来还留学过日本,对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有着较多的了解。

他比较中西认为曾国藩的治军思想虽然来源于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治军的目地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他的思想和言行赋予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特色,并且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从内心举动处对曾国藩这位同乡先贤的事功尤其是治军方略表示出钦敬之情。

他在《致湖南绅士》一文中高度赞扬曾国藩的历史地位。

蔡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把他作为治平天下的榜样看待,尤其对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总体上予以赞同。

他称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仁慈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

”○9由此可见曾国藩对蔡锷治军思想影响极深。

此外,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的军事思想也深受其治军思想的影响。

蒋介石的治军思想内容可以概括为“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

”○10“厚以教养”是蒋介石治军思想中的重要一项内容,“教养”就是对军队的“思想教育”。

在黄埔训练时期,蒋介石把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治军方略编辑为《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使用,在书中蒋介石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认为“治心即为治兵之本。

”○11可见其对曾国藩治军思想的重视和推崇。

在军校时期,他还学习曾国藩身体力行,经常对学生和教官进行精神教育。

后来在革命军中他还颁布了《国民革命歌》、《立志歌》、《放枪歌》、《军士爱民歌》等歌曲,以激励士气加强士兵的思想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曾国藩治军方法的效仿。

在行军过程中,他还亲自编写“军人精神教育标语”,进行散发张贴,以激励斗志。

蒋在思想上和军事上都奉曾国藩为宗师,说什么“要救国复兴就不可不效法曾、胡”。

○12认为黄埔军校就是“以《曾胡治兵语录》以及《拿破仑传》为之先的”。

○13毛泽东也对曾国藩给与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治军思想更是推崇倍至。

毛泽东的治军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曾国藩思想的影响。

如毛泽东早年曾说“寓意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虞倾圯,今人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

孙袁吾不论,独康略有本源矣。

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位,其能如彼之完美呼。

”○14可见曾国藩的治军思想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与曾国藩在政治立场上虽然不同,但是在军事思想上还是有许多相同的认识,曾国藩用儒家伦理道德来教育军队上忠于清政府,下忠于自己的上级将领。

从而提高军队的统一性,而毛泽东则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军队,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就是他所说的“党指挥枪”。

并且强调军民团结,时时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了军队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了党对军队的控制力,这对军队统一思想增强战斗力意义重大,可以说这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和方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曾国藩以“勤”“恕”“廉”“明”作为将帅的行为准则,蔡锷受其影响以“勤”为治军之首,毛泽东将“廉”发展为“为人民服务”。

曾国藩在行军过程中多次告诫统兵将帅要把“勤”“恕”“廉”“明”铭记于心作为行为准则。

他说“带兵之道,‘勤恕廉明’四字缺一不可,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

四字兼全可以为名将,可以为好官,不论文武大小,到处皆行得通”。

○15“勤以治事”曾国藩认为绿营弊病有三,第一惰气太深,将领养尊处优,只会糜饷贪污,勾心斗角,遇敌退却,不思进取;第二,是军纪败坏;第三,是调遣不当。

为了改变这种弊端他主张说:“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

身勤则强,佚则病。

家勤则兴,懒则衰。

国勤则治,怠则乱。

军勤则胜,惰则败。

”○16为了使统兵将领做到“勤以治事”,他提出“取人之式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

为事之法以‘五到’为要。

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

身到者,如作吏则亲验命盗案,亲巡乡里,治军则亲巡营垒,亲探贼地是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眼到者,著意看人,认真看公牍也;手到者,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心叮嘱也。

”○17经过曾国藩的苦心经营,湘军成为一支训练有素和战斗力远胜于绿营的武装力量,这都与他勤以治事的思想不无关系。

“恕以待人”曾国藩认为将帅之间不和的原因是相互猜忌,不能以“敬”“恕”待人。

所以他认为懂得了“恕”道就能“识大量大”,反之就“识小量小”。

他教育部属务必恕以待人,功不独居,故不推诿。

以平恕之心待人,处处严于侓己,薄于责人。

从而减少湘军内部的摩擦,增进湘军将领彼此之间的融合与信任,增强湘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廉以服众”是曾国藩在行军过程中反复强调的问题。

“廉”就是公正无私,不谋私利。

将帅贪污腐败,贪没士兵军饷的事情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时有发生。

曾国藩认为将帅的廉洁问题非常重要,它会严重影响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影响士兵的正常生活,从而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曾国藩要求将领廉洁自律,以身为范,以做到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他总结说:“欲服军心,必先尚廉介;欲求廉介,必先尚俭朴。

不妄发一文钱,则一身廉;不私用一人,则一营廉;不独兵勇威服,亦且鬼神钦服矣”。

○18曾国藩不仅在思想上对官军进行教育,也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为了使湘军将领不明目张胆地“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不克扣、剥削士兵的粮钱,不因小利而使将兵反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