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考前密卷00407(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关于明确道德与品德的概念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有助于明确科学研究的对象B. 有助于把握研究的界限C. 有助于辨认某些错误的理论与做法D. 没必要区别【正确答案】 D【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2题一个学生行动缓慢,能平稳地适应环境,情绪反应慢,它的气质类型属于()A. 抑郁质B. 粘液质C. 多血质D. 胆汁质【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3题主要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恶化,这一阶段的心理卫生工作属于()A. 一级水平B. 二级水平C. 三级水平D. 四级水平【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4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认知策略是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监控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认知技能B. 学习策略不能包括认知策略C. 元认知也可称为反省认知,超认知D. 元认知策略是元认知的主要成分【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5题最早对问题解决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A. 西蒙B. 苛勒C. 桑代克D. 布鲁纳【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6题孔子厄而著《春秋》,司马迁腐而《史记》出,都可谓()的范例。
A. 合理化B. 投射C. 补偿D. 升华【正确答案】 D【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7题问题解决的“试误说”是由谁提出来的()A. 苛勒B. 纽厄尔C. 杜威D. 桑代克【正确答案】 D【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8题智力是一种以()为核心的认识能力。
A. 逻辑思维B. 形象思维C. 发散思维D. 抽象思维【正确答案】 D【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9题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是一种()方式的学习。
A. 接受学习B. 意义学习C. 发现学习D. 机械学习【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0题 ()的儿童倾向于自发、适时地使用复述策略。
A. 5岁以下B. 6~10岁C. 12岁以上D. 11岁左右【正确答案】 D【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1题在家庭中,什么因素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基本原因()A. 家庭的不完满B. 爱的缺乏C. 教养方式D. 兄妹的排行【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2题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影响的心身反应的综合状态叫做()A. 激情B. 挫折D. 心境【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3题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什么主张()A. 发展性教学B. 发现性教学C. 情境性教学D. 顿悟性教学【正确答案】 A【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4题信息加工论认为搜索算子的途径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指将能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找出来,试遍所有可能,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途径被称为()A. 算法式B. 启发式C. 通用问题解决程序D. 重构问题表征【正确答案】 A【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5题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是一种积极的遗忘的心理学家是()A. 弗洛伊德B. 奥苏伯尔C. 加里培林D. 艾宾浩斯【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6题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 斯陶布C. 科尔伯格D. 章志光【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7题当儿童遭受挫折后,感到无能为力而紧张时,一再重复同样的行为,尽管多次毫无结果,但仍要继续这种行为,这属于挫折后的()反应。
A. 固执B. 退化C. 冷漠D. 幻想【正确答案】 A【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8题用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隐喻训练法是由谁提出来的()A. 戈登B. 恩田彰C. 威特金D. 豪特曼【正确答案】 A【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9题感觉统合和感觉统合失调概念是美国学者谁首先提出的()A. 马斯洛B. 罗杰斯C. 汤姆森D. 艾丽丝【正确答案】 D【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20题下列()不属于男女生的心理差异。
A. 智力差异B. 智商差异C. 兴趣差异D. 成就差异【正确答案】 B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第1题观察法【正确答案】是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发现问题或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题成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假设,然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你的答案】本题分数4分你的得分修改分数第2题认知技能【正确答案】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又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你的答案】本题分数4分你的得分修改分数第3题抗诱惑【正确答案】指个人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社会所禁止但能获得酬偿的行动。
【你的答案】本题分数4分你的得分修改分数第4题价值观【正确答案】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你的答案】本题分数4分你的得分修改分数第5题气质【正确答案】在心理学上,指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你的答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第1题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正确答案】道德与品德是相互联系的两种现象,因为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与制约下形成的;而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作为善恶的行为规范及施行,常寄寓于哲理、文艺教育中,或以社会典范、舆论等方式出现,并表现于人群中。
它为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与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而约定俗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个别人的存亡和个别人品德的有无而转移。
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它的发生、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它既受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服从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
它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你的答案】本题分数6分你的得分修改分数第2题简述“心理卫生”的含义【正确答案】“心理卫生”存在三种含义:(1)指心理卫生学,是一门关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2)指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强调个体处于何种心理健康水平;(3)泛指心理保健服务工作。
【你的答案】本题分数6分你的得分修改分数第3题简述挫折后的心理反应。
【正确答案】挫折后的心理反应因人而异,但常见的心理反应如下:(1)攻击,攻击可有直接攻击、间接攻击和自我攻击;(2)幻想;(3)退化;(4)冷漠;(5)固执。
【你的答案】本题分数6分你的得分修改分数第4题简述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科尔伯格通过研究,制定了一份确定被试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量表,并通过“道德判断晤谈法”考察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
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或称前道德水平。
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
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少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群体所确定的原则,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阶段C,“好孩子”定向。
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3)后习俗水平。
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判断水平的人,其推理依据不限于对外在权威和准则的遵从,而是和人们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原则。
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
阶段F,良心或原则定向。
【你的答案】本题分数6分你的得分修改分数第5题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正确答案】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1)组织教学的能力;(2)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按前2小题评分。
每小题15分,共30分)第1题联系教学工作实际说明如何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
【正确答案】迁移是通过教学而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及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
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①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表明,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一些。
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的顶端,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及具体知识。
因此,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
②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依据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单元纵横之间应体现出内在的关系和联系。
在呈现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
实际上,许多教学内容是彼此依赖的,前面的知识没有学会,后面的教学就不能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处。
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组织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
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课题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教学次序要合理,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复习旧的,知道新的。
前面的学习是基础和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发展和提高。
知识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骤,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组织好的教材程序本身,就可以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最佳的序列要反映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技能发展水平。
教师选择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也有利于促进概念、原理的学习迁移作用。
(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迁移量是随着讲授教材和学习教材的方式而变化的。
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
许多优秀教师往往使用了最佳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促进迁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