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
(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
(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
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
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
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
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能体现观察法的某些优点;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但自然实验法也正是由于实验控制不很严格,容易受到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自然室实验法具有主动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有利于得到所希望的和比较准确的材料。
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和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12心理测验法是指以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种类:(1)内容: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
(2)形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3)规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要素: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优缺点: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但测验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验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验量表尚在完善之中。
13调查法: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基本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查。
14教育经验总结法:常常是由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合作进行的。
15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
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
16活动产品分析法:是研究者通过对人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生产成品等分析。
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7小学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实质,帮助教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了解小学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施教。
3学习掌握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18、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19、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
20、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摆脱哲学的标志。
21、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人本主义心理学4精神分析心理学5行为主义心理学22构造主义心理学:1奠基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
2观点及评价:(1)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2)用实验内省法研究。
(3)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年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4)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23机能主义心理学:1美国詹姆士;杜威。
2观点及评价:(1)主张研究意识。
(2)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行为中的作用。
(3)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24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斯金纳。
25精神分析心理学:1奥地利弗洛伊德。
2理论体系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人格论。
26人本主义心理学:1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创建。
2强调人发展自我潜力,实现自我需要,建立完善的自我,建立理想自我,达到自我实现。
3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代表一个新的方向,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27、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学科融合,促进发展。
心理学吸取了其他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促进了自身内部的发展,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并加强了研究深度。
2注重应用,日益广泛。
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心理学的需要日益迫切,这促使心理学从大学讲坛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走出来,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
3纵深研究,日益成熟。
现代心理学走向更广、更深的研究领域,呈现蓬勃兴旺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小学生心理发展28、心理发展: 1广义: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心理的种系发展,它既包含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也包括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
29狭义: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
(变化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30、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普通性和差异性4发展的不平衡性。
31、心理发展的阶段: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也称学龄前期);小学生——童年期(6、7~11、12岁,也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岁,也称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25岁,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死亡)。
3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概念:所谓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2内容两方面:一是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
3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1)儿童心理发展是和年龄有联系的。
(2)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受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
(3)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
34、发展的关键期:1概念: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学习变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
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成为敏感期。
35、(单):2~3岁: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学习社会交往的关键期。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9岁: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4~6年级,小学中年级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期。
36、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何重要意义?:(1)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2)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3)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
(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
37、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多38,39,40、简38.123,39.12,40.12、论+41它们之间的关系)38、遗传因素: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可能性。
3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
39、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1家庭2学校。
40、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1内在需要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追求。
2主观努力需要是行为在内在推动力。
41、它们之间的关系: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
以上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42、小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一)身体外形的变化(二)体内机能的防御(三)神经系统的发育(四)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小学生心理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也能保证和促进小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4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快速性。
(二)~~~协调性。
(三)~~~~开放性。
(四)~~~~可塑性。
4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简、论+总的来说+总之)(一)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过去以游戏为主导性活动转变成为以学习为主导性活动,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明显的“适应”现象。
(二)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他们的智力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一个关键期。
这个阶段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加速过渡为突出标志的,这里说的“加速过渡”就是指“飞跃”和“质变”。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在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进入了第二个上升期,而个性的发展则进入了骤变期。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突出需要主要是形成良好个性的品质和自我调整能力。
总的来说,贯穿小学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两极间的冲突。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自我发展会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46~~59)46、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47~50)47、弗罗伊德的人格理论1影响:一是人格结构理论。
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2心理性欲发展5个阶段(!)口唇期(0~1岁)——自我形成(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以上三个阶段为前生殖阶段(4)潜伏期(6~11岁)(5)生殖期(也称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