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钦定学堂章程》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A、《三字经》B、《百家姓》C、《千字文》D、《千家诗》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A、综合性、实践性B、实践性、情感性C、综合性、情感性D、情感性、应用性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D、适应社会需要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C、《语文课程标准》D、《高中语文课程标准》9、下面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A、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B、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C、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D、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0、下面不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的是()A、教学内容要恰当B、教学内容要充实C、教学内容要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D、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三、判断题(10分)1、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是“国文”。
()2、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钦定学堂章程》。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是促进人的发展。
()5、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五个领域”指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7、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和布罗诺的发现法是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
()8、控制作用、管理作用不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在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9、1951年3月,胡乔木在第一次全国中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语文与文学教育分开”的设想。
()10、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后具有明确性和模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四、名词解释(10分)1、语文教学规律:2、语文教学研究:五、简答题:(20分)1、现代语文的教学方法是什么?2、如何认识语文的“工具性”?3、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4、在使用自主学习策略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六、根据鲁迅的《风筝》写一份教学方案。
(15分)风筝鲁迅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们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
“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七、简论题(15分)简要论述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2.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3.拉特克、夸美纽斯4.教育性教学5.物质性、活动性、关系性6.管理、研制、应用7.北京音系、语体文8.黎锦熙的《新国文教学法》9.启发式、谈话式单项选择题1—5 ADDBC 6---10 ACBCC三、判断题1---5 对对对错错6---10 对错错对对四、名词解释1.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包括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和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2..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语文教育历史和现实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认识和掌握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
五.简答题1.现代语文的教学方法是什么?A、重视语文训练B、注重读写结合C、倡导启发式教学2、如何认识语文的“工具性”?A、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B、语言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C、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3.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A.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B.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4.在使用自主学习策略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A、重视人的设计B、目标明确C、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六、根据鲁迅的《风筝》写一份教学方案《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他们在干什么吗?(播放幻灯片图片)你们放过风筝吗?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2、进入课文: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默读任务:在默读过程中圈点勾画;找出文中生字词;重点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课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
3、小组讨论:①请同学前后两桌为一组,互相就上面的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
4、互动:①请同学回答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先请他们自己举手,如果不积极,再采用“点将”的方式);②请有疑问的同学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在黑板上将同学的问题简单写在黑板上),询问其他同学对黑板上问题的看法,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调动大家积极性,然后在针对问题一一解答(如果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我们下次课来解决);5、朗读:①集体朗读第7——9自然段,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先由我带领他们读一遍,然后再让他们自己读);②个人自由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认为好的段落或句子),并说出为什么喜欢,以及它好在哪里。
③老师提问:读完后,我们能感受到课文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五、引导思考:1、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哥哥追悔莫及,弟弟为什么全忘了呢?对“我”而言,弟弟不怨恨好不好?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