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敬业爱生
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
师德是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师德是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渡船,搭送着求知者驶向成功的彼岸;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我认为“立德树人”可以有两方面的理解:
从师德角度讲,教师只有自己铸就美好道德,才能培养和教育学生,体现道德品质对教师的重要性。
从教育理念上看,只有注重学生道德品行的塑造,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体现出道德品质对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我重点从第一方面谈谈自己对师德的重要性的理解。
通过自己多年从教生涯,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能说会道——言传,固然重要,但是人格魅力的渗透与影响——身教则更有实效。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如何能“亲其师”呢?教师的学识只是因素之一。
能拿到教师资格证的人,就其学识而言,教授中小学生基本是能胜任工作的,但这未必能吸引学生与其相“亲”,从而信其学识,真正吸引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过去,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是指道德品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而现代社会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比以往丰富得多,从外貌到服饰发型,从言谈举止到兴趣爱好,从性格脾气到教学风格,都可能吸引学生关注和喜爱,当然具永恒价值的人格魅力依然是————道德修养。
教师良好全面的人格魅力,使学生由“亲其师”,到“信其道”、“仿其行”,久而久之,就能成习惯,最终达到“化其徳,树其人”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愉快地接受教师包括知识在内的各种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会不断提高,学业水平会不断进步,正所谓“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
作为教师充分认识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重要性,就会在活动中,于细节处谨言慎行,严格自律,树立自己的形象,久之,必形成自己美好人格,提升自己良好素养。
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都有着重大
的影响,正如叶圣陶所说:“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
体会之一:育人,先育德;育生德,先立己德。
我认为“敬业爱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起码的素养和工作态度。
教师敬业不仅仅表现在完成本职工作上,不只是把工作当职业去做,把工作当事业去奋斗。
教师这个职业绝对是个“良心活”,它是关系民族发展的奠基事业,是关系每个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事业。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良心略有偏差,民族大厦就可能倾斜。
它不像其它一些行业,出现失误,一句道歉可以原谅,一次改过可以重来。
教师是塑造灵魂的人,仅靠物质投入、时间和精力投入是不够的,它需要用干净崇高的灵魂来投入。
一个敬业的老师必然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
不仅每届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届学生,甚至同一个学生在思想认识、性格特点、行为心理等方面都是动态的,而且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的知识经济时代,不学习,不了解学生,不更新教育理念,凭原有知识和经验根本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要求,所以敬业的老师会积极钻研,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深入了解学生。
老师的敬业态度和精神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爱学生对教育教学,对成就一名优秀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并深切体会到爱学生对工作实效的重要性,也更心疼地感受到爱学生对于学生快乐幸福生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同时也激发自己深思该怎样爱学生的,爱学生有多种表现,可能是严厉,也可能是宽容;可能是表扬鼓励,也可能是批评惩罚;可能是细致的操心,也可能是大胆的放手……但是爱学生的灵魂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无论以哪种形式表现出来,出发点都是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提高;前提都应该是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而不是老师的主观经验和想象;基础都应该是学生的需求,而不是学校的需要和老师的需要。
真正认识到这些并能落实到行动中,老师就很自然地用心、用灵魂去体验学生的情绪、感受学生的心理,就会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痛苦着学生的痛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学生遇到问题,犯了错误,甚至闯了大祸之后,就不会表现出烦躁、指责、抱怨、推诿、嫌弃,甚至暴跳如雷,恶语相加……绝不会简单地按成绩排座位,不会为提高成绩简单地罚抄或增加课业负担,不会为了省事而盲目地要求学生购买教辅资料,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偏袒或歧视学生……而真正做到爱
学生的老师,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实施教育,学生都能感受到灵魂深处的关爱。
老师的对学生爱只要发自真心,学生一定能感受到,并回报给老师真诚的敬爱,切不可因为学生小,就认为学生不明白或体会不到,自以为是地耍小聪明。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灵魂的交流,不受年龄、语言、形式等限制的,无论老师是否表达出来,无论老师用什么形式对待学生,只要是真心,也只有是真心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取得实效。
体会之二:教育之本在于爱,幸福之源在于爱。
师德的核心问题就是“爱”。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师爱是培养师生情,使之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师爱是转变后进生,使他们良好发展的灵丹妙药。
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而我要说,有了爱才有教育的一切,爱是教育的灵魂,是人性的基石,是道德的起点。
那么我们必须用爱去浇灌,去奉献自己的爱心,去呵护学生的成长。
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
“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室道德水平的尺子。
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
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
“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
“一个妈妈在一个有钱人家做钟点工,主人周六要主办一场聚会,希望工人能来帮忙。
这位妈妈很为难,因为她只有周六才有时间陪儿子。
主人便请她带儿子一起来。
周六那天,妈妈悄悄把5岁的孩子带到主人家的卫生间,拿了烤鸡翅、水果等摆放在洗漱台,并告诉儿子:“这是主人专门为你的餐厅和食物,你要听话,不能乱走动,更不能出去。
”出身贫寒的孩子从未见过如此豪华的房子,更不知道这是厕所,开心地吃起来,还高兴地唱起歌。
歌声引来了主人,他一看便明白了。
回到客厅他宣布今天来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客人,他设计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餐厅,请大家和他共进晚餐。
于是,他们在厕所里吃了一顿特殊的午餐,这位孩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多年后,他成为一个出色的金融家,他明白5岁时主人给予他的不是食物,而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自尊心。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启发。
孙云晓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的确,自尊是自爱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会把自己当成一个重要的、有用的的人来看待,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养鱼养水,种树种根,样儿养心,父
母、老师的最重要的职责是就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育孩子的心灵之根。
“爱”多给孩子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批评。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
”在教育的神圣殿堂中耕耘,我逐渐懂得: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教育要从爱开始。
要做好一名人民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的专心致志,爱的大公无私,让爱洒向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朵花都沐浴阳光。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
母爱容易出现溺宠,友爱重在礼尚往来,情爱少了几多严谨。
而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理智科学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我们的爱不会付之东流,我们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三尺讲台是我们思绪纵横的绚丽舞台,它面对的是将来的桃李满天下;明净课堂有我们灯火阑珊的彻悟境界,那里写满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充实。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
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