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
7、行书
(1)行书的由来: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楷书 写得快些,像人连续举足而行,于是便形成“行书”。 行书的产生大约在东汉末年楷书和今草盛行之时。行 书著名的书法家是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 之的《兰亭集序》帖成了行书的典范。 (2)行书的特点: 写得快,效率高,比草书易认,集中了楷、草的 优点,实用价值不在楷书之下,而被广泛应用,所以 晋宋以来,一直是手写体的重要形式。
小篆的 特点
①定型化——每个偏旁都有固定的位置,不能 随意颠倒。 ②统一化——把原来一字多形统一为一种形式。 ③线条化——它改变了“随体洁诎”的方法, 简化了结构,变成了曲折宛转的线条。图画性 减弱,符号性加强。至此,小篆成为古文字的 最终形式。
4、隶书 (1)隶书的作用 隶书是承上启下的字体。隶书和楷 书是秦以后的文字。隶书在小篆中就开始蕴育、成熟, 最终取代小篆。 (2)隶书的分类 ①古隶,又称秦隶。它是汉字由小 篆演化到汉隶的一种过渡形式。 ②今隶,又称汉隶,它是今文字的开端。在西汉中叶开 始出现。 (3)古今隶的差异 今隶笔势舒扬,波折俯仰,是对 敛柬无波的古隶加工而成的。总之,凡隶书没有波势挑 法的是古隶,有波势挑法的是今隶。 (4)隶书的变革 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 次剧烈的变革,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 新时期,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由小篆变为隶书: (二)由隶书变为楷书。 注:小篆是古文字最后阶段;隶书是今文字的先河。 (三)图画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其特点:不与语言结合,用图画来传 递信息,帮助记忆,提示整句、整段的话,但未与语言 中的词结合。它是象形文字的基础。这种发展演变是一 个漫长的过程。
(四)甲骨文 1、它是殷商时代的文字,是公元前1300多年到公元前 1100多年间通行的字体,历时270多年。迄今是我国发 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又称龟甲兽骨文字、 殷墟文字。
许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个汉字的 结构,写出了我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 的巨著——《说文解字》。他列出了“六书” 的细目,下了定义,规定了界说,举出了例 字,是一项巨大的创造。“六书”的提出, 使人们对千差万别的字形构造,有了规律性 认识,确实难能可贵。
(1)象形。就是描摹所表现的物体,以富有真实 的客观实体表达词义。许举了“日”、“月”两 个字例。
(4)形声。就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 字为声符,合形与声为新体。许举了“江”、“河”两 个字例。
(5)转注。学术界有争议。 ①转注的性质应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 ②它是个词汇问题,不是文字问题,是本义和引申义问题。 引申义仍用本义的字形,所以说是用字法。
(6)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来写 没有字的词。 假借法突破了表意造字的局限性,利用词的同音关系, 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舍其意义,取其声音,以记录 新词,它没有构造 新字,所以说是用字法。
(1)上承商周的甲金文。
(2)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 现,不好识别。
3、秦国文字 秦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主要有大篆和小篆。 大篆在先,小篆在后,小篆是大篆的自然发展。 广义—泛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 (1)大篆 狭义—指小篆以前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 籀文
石鼓文
诅(zǔ)楚文
2、甲骨文字的特点: (1)因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 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2)异体字繁多。
(3)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4)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随意性 较大。 (5)笔体纤细,笔势方折。
(五)金文:
1、古人称铜为金,所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
唐注释家孔颖达说——“言者意之声,书者言
(二)文字的性质: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我们的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记录汉语 的,是写汉语词的。 注意:汉字自身没有音和义的,它的音与义是所写词 赋予的。语音是词的形式,意义是词的内容。音和义是 记录汉语词的,不是文字固有的。
二、汉字的形体
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小篆;(先秦 文字) 今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汉字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到现行的楷书已有3000多年 的历史。历经两次重大变化:
6、草书 (1)草书的由来:从广义上说,自有汉字以来,各种字 体都有草率写法。作为一种字体,一直到东汉明帝才加 以提倡,章帝时,才有“草书”的专称。《说文· 叙》: “汉兴,有草书。”说明草书在民间经过了长期发展, 最终成熟。 (2)草书的分类: 章草——从隶书演变来的。 今草——是由章草演变来的。去掉章草的波势挑法,全字 楷书化,成为楷书的连写体,这种书体从东汉末年一直 流传至今。 狂草——是由今草演变来的,兴于唐代。张旭、怀素在今 草基础上任意增损笔画,随势钩连,形成“狂草”。这 种字体诡奇,变化多端,难以辨认,所以只作为一种书 法艺术,供人欣赏,没有交际的实用价值
(2)楷书的名称:“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 (3)楷书的特点:一面吸收草书自由流转的笔势,一面 摆脱隶书的波 势挑法,从而形成楷书的架构。
(4)楷书与隶书的差异: ①楷书改变了汉隶的波势挑法,使勾撇定型。 ②去掉波折,使笔画平稳。 ③扭转汉隶向外摊开之势,而向里收敛。 ④改变隶书方正平直,由扁方形变成竖长形。 总之,楷书在今文字的道路上又阔步前进,成为 便写易识、流传至今的字体。
(2)指事。所谓指事,就是初看能够识别形体, 细心审察后方能显现意义。许举了“上”、“下” 两个字例。 注意:象形字是采用描画事物形状的写实法, 指事字是运用指示符号的象征法。如:上、下、 刀、本、甘等。
(3)会意。就是比并二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 新义,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许举了“武”、 “信”两个例字。是说“止戈为武”、“人言为
常用汉字形义释 总 论
常用汉字形义释是汉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是 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汉字发展的历史
汉字的特点:“因形示义”,义寓于形中。 掌握汉字的本义和主要引申义,打下汉语言文字 的重要基础。
一、汉字的性质 (一)文字的定义:
文字记录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 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重要的辅 助工具。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名称来源——最早见于 《礼》。 用来教授贵族子弟的科目之一,可能属 于汉字教学。到了西汉末年,“六书”的理 论臻于成熟,有了“六书”的细目,总括有 三家之说——班固、郑众、许慎三个人。这 里只介绍许慎的“六书”说。
2、许慎的“六书”说,指事、象形、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
籀文是《史籀篇》上的文字,是教学童的字书; 石鼓文是指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有600多字,因 器物的形状像鼓,所以称呼石鼓文; 诅楚文是秦人诅咒楚人的。
三种文字的特点: 风格上十分接近,比小篆繁复,是小篆以前在秦流 传的字体。 (2)小篆又称为秦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范化字 体,是古文字的最后阶段。 《说文》上的九千多字; 小篆的 标本 泰山刻石等实物。
5、楷书(又称真书、正书)
(1)楷书的演变: 是从今隶直接演变来的。汉代盛行隶书和草书,庄 重的场合用隶书,日常的书体用草书。隶书讲究波势挑法, 写起来还不省事;草书流畅便利,但草率难辨,于是产 生了一种崭新的字体,即楷书。西汉宣帝时楷体萌生, 到了东汉末年顺帝时已经成熟,魏晋以后楷书广为传布, 成为主要字体。
2、金文的特点: (1)金文与甲骨文相比,结构变化不大;
(2)形声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字体讹变增加。
(3)由于书写质料不同,形体态势明显差异。 (4)形体杂有浑实圆润,中间杂有肥笔,甲金文形成 鲜明对照。
(六)小篆 1、六国系文字——是指秦以外齐、燕、赵、韩、 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 2、六国文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