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成语及出处(急!!!!)浏览次数:1807次悬赏分:5 |解决时间:2007-4-24 15:09 |提问者:香榭阁主注意:是成语!!!不要其他的,只是成语!!!请表明出处(不要只写章回,至少写上句子吧)知道难了点,不过我有急用,谢谢了!问题补充:谢谢你的回答,可是请看清楚我的注意事项,不要只写出章回,那样的成语对我没用。
最佳答案骨肉分离太虚幻境曲径通幽鸳鸯在梁摸着石头过河风水宝地熟能生巧寻花问柳一石二鸟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哀哀欲绝【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耳边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耳鬓斯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风尘碌碌无可如何锦衣纨裤饫甘餍肥一技无成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了然不惑自怨自叹高谈快论荣华富贵利物济人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乐极悲生人非物换静极思动无中生有安身乐业离合悲欢青天白日青红皂白炎凉世态不可胜数自相矛盾不近人情消愁破闷追踪蹑迹好货寻愁谋虚逐妄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伤时骂世父慈子孝称功颂德从头至尾酌酒吟诗偷香窃玉洗耳谛听粉妆玉琢惯养娇生敝巾旧服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巨眼英雄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P>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
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
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
</P>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P>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
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
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
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
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
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
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
《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
”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
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
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
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
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
</P>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
</P>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
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
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
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
《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
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
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
”《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
《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
</P>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
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
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
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
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
</P>四是自己的创造。
《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
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
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
是以其书绝妙尽致。
”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
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
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
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
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
”∞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
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
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
”</P>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P>; 俗语出处备注</P>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
《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P>《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P>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
《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P>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
《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P>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
《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P>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
《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P>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
《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P>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 《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P>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
《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P>;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
《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P>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
《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P>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
《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P>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
《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P>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P><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P>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
&《葬花》第四回黛玉语</P>、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
& 《葬花》第四回宝玉语</P>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
《悲秋》黛玉语</P>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
&p; 《双玉埋红》宝玉语</P>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
; 《双玉埋红》黛玉语</P>;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
; 《双玉埋红》叙述者语</P> bsp; 《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P><P> 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
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
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
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
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
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
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P>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
</P> ;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
</P>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
</P>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
</P>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
</P><P> 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
</P><P>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
</P><P>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
</P><P>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
</P><P>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