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策略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策略

浅谈《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策略
——以杨宪益、戴乃迭的全译本为例摘要:本文主要从翻译策略角度出发,讨论《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直译、意译、套译、加注法和增译法在《红楼梦》成语翻译中的运用;第二部分主要对成语翻译的策略进行总结,从而使我们在以后的成语翻译中更好的传达原文信息。

关键词:成语翻译、翻译策略
一、成语使人们长期沿袭使用的、结构基本固定的短语或短句。

成语结构紧密、意义精辟,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特殊成分,也是该语言修辞手段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运用了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折射出东方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我国与英美国家文化差异甚大,要将孕育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而又不产生冲突并非易事,因而也可以说成语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在成语翻译上处理的十分妥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二,翻译策略
直译法:
直译法是译本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并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一般用直译法。

它用词简练,意思明了,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在译文中再现成语中的形象和修辞色彩。

例如:1.宝玉听见,正中心怀,便让他两个去了。

As this was what Baoyu had hoped for, he let them go.(第78回)
2. 只因薛蟠天性是“得陇望蜀”的,如今得娶了金桂,又见金桂的丫鬟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她。

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
在第一个例子中,“正中心怀”指正好投合自己的心意,杨将其翻译为“this was what… had hoped for”,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在第二个例子中,“得陇望蜀”指得到了陇还想得到蜀,译文中将其译为“To cover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也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再现了原文的意思,简单明了。

意译法
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在译语中很难用直译法再现。

为了确保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我们常常采用意译的手法,从而简洁明快的反映出成语的喻意。

例如:
便与王夫人凤姐商议道:“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
The Lady Dowager consulted Lady Wang and Xifeng and proposed, “Baoyu may have lost his mind but I can’t see that going out would hurt him…”(第98回)1,我们奶奶原也是见过的,又且门当户对的,也就依了。

As she had see the girl and the two families were well matched, she agreed.(第79回)
2,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个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


Then he reflected, “It definitely wouldn’t do to sacrifice to her in the usual vulgar manner, I must do something different and create a new ceremony, which is…(第78回)
第一例子中“魂不守舍”原指灵魂离开了躯体,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精神恍惚。

译文中杨将其译为“…have lost his mind…”译出了它的比喻意;第二个例子中“门当户对”杨将其译为“the two families were well matched”,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读者很难从该成语的字面意义上领会出成语的蕴含意义,还容易引起错误的联想,此时杨灵活采用过了意译的方法;第三个例子中“别开生面”指另外开创新的局面、风格或形式。

这里杨将其译为“…do something different…”,也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套译法
套译法是指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喻义相近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

套译法可以用于下列几种情况: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基本一致;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义基本一致;汉语成语原本是翻译的产物。

例如:
1.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M en propose, Heaven disposes.” (第6回)
2.迎春笑道:“没有说什么,只不过是他们小题大做罢了。


…“They were 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第一个例子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将其译为“Men propose, Heaven disposes”;第二个例子中“小题大做”,译者将其译为“…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这两个例子中译者都是套用了英语中与这两个成语喻义基本一致的习语。

第二个例子中两个成语的比喻形象虽有所反差,但喻义基本一致。

加注法
加注法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其特点在于既能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含,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

例如:
1.“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
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D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 is 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which isn’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例子中“东施效颦”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往往会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而采用意译法又不能形象的再现原典故的文化内涵,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加注法,这样既能完整传达原文信息,又能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典故。

增译法
除了加注法外,为了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使读者对文章有更透彻的理解,译者还可在译文中直接增加理解成语所需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
1. 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幅,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第十七回)
They were beautifully curved with the motifs “clouds and a hundred bats” or the “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pine, plum and bamboo—as well as landscapes and
figures, birds and flowers,…
在汉语中,“岁寒三友”是指“松、梅、竹”,因为他们都不惧怕严寒而得此名,中国人对此非常熟悉,但是西方人对此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译文中译者增译了“松、梅、竹”以助于读者的理解习语所表达的意思。

三,总结
在成语的翻译中,译者主要是向读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

如果仅仅采用一种翻译策略,会有很多的局限性。

比如,直译法虽然比较简洁明了,但汉语中有很多成语,比如胸有成竹,如果直接翻译的话,虽然读者能了解成语中每个字的含义,却很难把握成语的整体意义;又如意译法,虽能简洁明快的反映出成语的喻义,但有时也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比如在翻译成语黔驴技穷(at once wits’end),译文虽然传达出了成语表达的喻义,但却没有表现出原来的典故;再如加注法,尽管能让读者了解成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的文化信息,有时候却显得冗长,不简明。

因此,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在透彻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准确、简洁明了的向读者传达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中华分局,2005年
2,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湖南人民出版社
3,高嘉正、高菁《成语典故的英译》,《上海翻译》2010年,29-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