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意见

关于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意见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关于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意见为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试行)》和永登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现就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课程目标的完整。

课程目标分为四类:其一:认知类;其二:技能类;其三:情感类;其四:应用类,力求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智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把个性化作为改革的基本精神之一,认为今后的教育应把在轻松宽裕中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1/ 16作为出发点。

四是重视能力培养,将课程目标定位于:面向 21 世纪的需要,着重培养一个人继续学习的能力,满足每一个人基本的学习需求。

五是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六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意识、环境意识、国际意识等。

二、关于课堂教学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

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

因此,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是每位教师的现实任务。

(一)加强学习和培训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培训,边实验,边总结,边反思的原则,在知识上求积累,求提高,在理念上求新颖,求改变,在能力上求发展,求提升,在方法上求灵活,求创新。

目前要把重点放在认真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法规和政策文件,学习课改最前沿的东西,学习中欧项目教师培训教材,学习和研究《课标》和教材,学习兰州市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八个文件等方面,从理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努力使每一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家里手。

要依据县教育局《关于加强教研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学习培训计---------------------------------------------------------------最新资料推荐------------------------------------------------------ 划,实现学习培训目标。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改的实质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因为课改目标终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

教师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关键是在课堂上来体现。

因此,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放在重中之重来抓。

1、要精心设计和实施每一节课。

( 1)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每位教师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形成,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重视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理清三纬目标之间的关系,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根本目标, 是教学的第一任务,过程与方法是达成知识与能力的方法,回答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于既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解决动力问题, 又肩负着使学生学会做人的使命。

因此,要抓住知识与技能,重视过程与方法,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

3/ 16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要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性。

学生间存在发展的差异,有学力的差异和知识技能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而且必须体现层次性。

二要注意目标的拓展性。

在注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如注重学生的情意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

三要注意目标的灵活性。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主体性发展留有空间。

( 2)教学内容的确定。

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

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也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

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最新资料推荐------------------------------------------------------ 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合理地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要切实做到教法与学法并重。

将教法设计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以学定教, 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指导,切实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坚决摒弃满堂灌的做法, 真正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5/ 16活动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合作学习要目标明晰、任务明确, 注重内涵和实效。

探究性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要积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释疑, 突出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过程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要引导学生撑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 2)教学资源的使用。

在体现教材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媒体信息、实验设施、校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及科技发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努力培养教师合理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对教材的筛选、增删、取舍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 4)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的同时,发挥好黑板、教学---------------------------------------------------------------最新资料推荐------------------------------------------------------ 挂图与模具、录音机、投影仪等传统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 5)师生关系的确立。

教师要真心从内心出发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能深入学生当中,贴近学生,积极创设平等、民主、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话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尤其是后进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 6)教学过程的控制。

课堂教学过程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使用灵活,学生参与学习积极,课堂训练安排适时,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 注意学习过程的渐进性, 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由引到放、由仿到创, 构建起科学而合理的学习过程。

要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课堂结构合理紧凑,动静结合,富有7/ 16节奏,层次清晰。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全面、敏锐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并灵活有效地随时调节、矫正教学活动。

要控制好学生学习活动。

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参与过程,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反对以尖子效应现象掩饰主体全局。

要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要合理安排课堂训练。

要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并加强检查和辅导。

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延伸。

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其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

新课改究其本质,是对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追求和培养,即强调教育的人文精神,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

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亦即第二个延伸的内涵所在。

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发展和终身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2、狠抓课堂教学管理。

一要把好备课关。

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教学理念,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 熟悉要教的教材内容, 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备课, 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各学法,做到脑中有纲 (课程标准) ,胸中有本 (教材) ,目中有人 (学生) ,心中有数 (差异) ,手中有法 (方法) 。

新课程背景下要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

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