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修改稿)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修改稿)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的思路与对策庆阳市国土资源局李晓岩陈志奎张新民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内陆腹地、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北控河套、南屏关中”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整个塬面梁峁相依,塬塬相峙,冈峦起伏,沟壑交错,独具一格,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原”。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以5‰坡降向东南倾斜,也有“陇东盆地”之称。

总土地总面积271.17万公顷,人口264万人。

庆阳气候特点是夏长冬短、雨量较充沛,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8.2~10℃,最高气温38.4℃,最低-22.8℃,由北向南逐渐升高。

7~9月为雨季,雨量较丰富,且多以大雨、暴雨出现,多年平均降雨量407.3~623.5㎜。

一、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理特点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理特点。

根据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形地貌、行政区域特点,将庆阳地质环境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等三个区。

主要由塬地、丘陵山地、河流滩地和河谷组成。

黄土塬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3O% ,梁峁丘陵区约占7O%。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庆阳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受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及地质灾害出现的频率,将地质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较易发区(包括中度易发区、轻度易发区)、基本无地质灾害区3个区(详见下表)。

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方病、水库淤积和水污染12种。

已查明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1107处,其中崩塌隐患点231处,占总数的90.25%;滑坡425处,占38.4%;泥石流271条,占24.5%;不稳定斜坡132处,占11.9%;地裂缝37处,占3.3%;地面塌陷9处,占0.81%。

且分布广、隐患多、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较大。

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时有发生,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庆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滑坡、崩塌。

在七县一区均有分布,且发生频率高,直接危害较严重。

从地域分布上看,多数崩塌、滑坡发生在坡度大于45°~60°,沟谷呈V字型,坡脚多无原生土体支撑的基底平缓的塬、梁、峁的边坡、黄土塬侧沟头、河谷阶地斜坡地带,相对切割坡高在100米以上,在其前沿均能见到地下水溢出成泉。

从地质结构上看,由马兰黄土(Q3)或上部为马兰黄土(Q3)下部为离石黄土(Q2)组成。

老滑坡体一般由人类工程活动出引发局部位移或整体复活,先期后缘出现拉张裂缝,逐步发育侧向裂缝,并不断扩大延伸,而后坡体出现变形。

从空间组合上看,以分水岭为界,按小流域有规律的分布,滑动方向平行分水岭。

一般东西延伸的沟谷,阳坡(南坡)崩塌、滑坡多于背阴坡(北坡),而南北方向分布的沟谷,西坡崩塌、滑坡多于东坡。

据调查,79%的黄土崩塌、滑坡分布于河谷的南坡和西坡。

区域分布的基本规律是:北部滑坡、崩塌的密度大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

其中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的滑坡次数较多。

2、泥石流。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表受地质、雨水、河流侵蚀切割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一般沟谷内平时无水,在暴雨和强降雨期间,坡面径流和塬面径流迅速汇集在沟道中,冲蚀坡面堆积物、矿区堆积弃渣、尾矿、修路弃土堆积物及部分黄土崩塌、滑坡土体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泥石流灾害致灾最为严重的为镇原县城区、环县城区、华池县城区,宁县新区及一些村镇也有泥石流地质灾害。

3、地面塌陷。

多为采空区地面塌陷。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西峰油田矿区及白垩系罗汉洞组石英砂集中开采区的巴家咀、段家山、马头坡和蒲河沿岸。

如1995年7月华池县怀安乡元东油田(101区),因石油超强开采,造成矿区地面严重下陷,面积达1㎞2,最深处10多米;巴家咀、段家山、马头坡砂矿区地面塌陷也有10多处。

随着石油、煤炭、砂石的开采强度加大,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面变形、塌陷灾害将呈发展趋势。

而由地面塌陷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恶化的生态环境将给庆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4、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

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还有少量的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都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有一定关系。

特别是连续降水、暴雨、大暴雨时,都可能造成黄土湿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灾害发生。

黄土湿陷在全市均有分布,以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主,遇雨水侵湿,就会发生地基下沉、坍塌、变形;地裂缝主要分布在西峰区、宁县、镇原县、庆城县、正宁县、环县六县区,大多数分布在农村耕地中,很少引起人们关注。

裂缝方向主要有NW和SE走向,也有部分SN走向的,区域分布杂乱;不稳定斜坡主要是由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

二、诱发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一)特殊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内因。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先决条件。

庆阳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升高,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多川少,形成了残塬、梁峁、沟坡、沟谷、河川的地貌格局。

特别是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厚度较大,其特殊的地层岩性、基岩中泥岩、砂岩与黄土接触面具有倾斜剥蚀和粘性较大古土壤层,而第四纪黄土节理和裂隙发育比较广泛,有利于降水下渗,使黄土遇水易湿陷,下部基岩相对于第四纪黄土结构稳定,力学性质好,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

同时,由于地壳的震荡性上升和地震活动,使黄土地形遭受侵蚀和自然受风化,促进了切割,加大了边坡天然坡度,容易失稳,形成大量易于被水流侵蚀冲刷的疏松土石堆积物,因而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多发区。

(二)气象水文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外因。

庆阳属大陆性气候区,北部为温带干旱区,南部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均降雨量在407.3~623.5㎜。

7、8、9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55%~60%左右,而且多以大雨、暴雨、强对流降水形式出现,这些特点不但降低了降水利用率,而且长时间高强度降雨,使地下水位上升,侵润黄土,降低了土层的力学性质,残塬、梁峁、沟坡地带土体重力增加,容易诱发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

(三)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有一外在因素。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化建设、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和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塬面取土、河道取石,陡坡谷底采砂、部分县城新区开发、移山填沟、土地复垦整理等人类工程活动中,忽视了水土保持,破坏了自然岩体结构,每遇高强度的降雨,加速了土壤侵蚀,从而使土地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为灾害再现留下了地质隐患,易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三、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路与对策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质灾害防治要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

对重点防治区、易发区,进行近期治理;对次重点防治区、较易发区,作为中期治理;对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基本无地质灾害区,作为远期治理。

(一)加强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属于政府职能,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项实实在在、积德行善的好事情,也是一项功在当地,利在千秋的大事。

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上,要把“以人为本”和“坚守生命最高准则”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防治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把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作为建设的重点。

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市、县、乡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主要领导及主管部门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

要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机制和分级负责制度,把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到具体负责人。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全面履行监督责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行为,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机制。

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制定防灾目标、防灾规划和防灾措施,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管理制度。

同时,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监察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把好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强化石油、煤炭、沙石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市县及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石油、煤炭、砂石等资源开发矿区规划时,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加强对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布局,避开危险区域,保护建设项目的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

(三)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机制。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逐步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协调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要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对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治责任单位,落实防治治理责任主体。

(四)科学规划,加大重要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治理。

一是把西峰城区、环县、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宁县、合水县县城和学校、医院、人口密集的小城镇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进行近期治理。

防治措施以工程治理或搬迁治理、监测预警、避让及地质环境保护为主;二是把长庆桥国家级工业园区、宁正矿区、沙井子矿区、甜水堡矿区作为次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作为地质灾害中期治理。

以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为主。

如砌石护坡、种草植树等,避让及地质环境保护;三是把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域治理及灾害易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等作为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作为远期治理,主要以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如种草植树、挡墙措施。

四是要加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水务、林业等相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分阶段,分批次,综合治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