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
[内容摘要]:我国自19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有效地保障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成果。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考虑使人口保持一个适度的发展,以期继续长期稳定地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人口经济计划生育适度发展人口负担系数人口红利
一、前言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于为国民经济长久稳定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比如,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教训值得深刻记取。
因此当前我们有必要对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探讨,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
二、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果
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因此对人口增长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作用幅度与方向上还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在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这里可以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
我国自1978年以来,由于成功地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已经卓有成效地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从以下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增不断降低,人口总量的增长也趋于平缓。
同一时期我国整体经济总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变化则是不断向上发展,这应该说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人口适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发达国家人口缓
慢增长阻碍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否只要人口增长为零甚至负增长就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呢?类似观点可在各类研究报告上发现“在本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将控制在16亿以内,并顺利实现零增长,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这将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笔者对这样的观点深不以为然。
正如本文所述,现有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人口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尚不能准确反映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有关指标的数量关系。
因此单纯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口状况就武断地下结论认为人口的零增长和负增长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不科学也是不正确的。
世界经济论坛常务董事理查德·塞蒙斯曾在瑞士首都达沃斯发表讲话说,美国、日本和欧洲人口的缓慢增长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他的报告指出,经济的产值取决于劳动力的增长和生产率。
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不足,则这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就有可能无法满足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可能下降。
我国政府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在过去2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这项政策将继续积极有效。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莱因博士就曾提醒我们:日本在五、六十年代因人口增长减缓而在经济上获益,到了八、九十年代却因人口增长减缓而导致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负担逐渐加重,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从而拖累了经济发展,使日本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发展优势。
日本如今缺乏有技能和受过高水平训练的人口,人口严重老化,经济发展裹足不前。
日本因为在五十年代不曾预见五十年后的情景而面临人口问题,中国如果稍有不慎也会在新世纪中叶重蹈覆辙。
这不是空想,而是正在发展中的事实。
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段“黄金时间”使经济高速发展并尽量延长这个时期,避免在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由于人口增长缓慢而出现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
这都需要我们提前对人口战略和策略进行相关调整。
综合地来讲,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当前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规模可以延长“人口红利”时期,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四、采取有效措施,多方向多角度地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我国目前的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形式决定我国人口战略的艰巨性和严峻性,既不能放松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又不能一味单方向追求实现人口的零增长。
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确保人口适度增长,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是我国今后一个重要的课题。
所以我们国家应当继续在宏观调控上继续扶持并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刺激消费需求。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 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促进协调全国性的人口结构调整并带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鼓励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
计划生育的人口控制政策已经使城市居民家庭都实现了独生子女户,而农村家庭也基本实现了家庭人口的有效控制。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开始面临城市劳动力相对不足,城市老龄化趋势凸显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富裕等人口困境。
由于中国农业经济相对低水平和小规模经营模式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继续存在,决定农业人口将继续以一定的增长水平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生育家庭观念已经转变,并开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趋同,这造成了城市人口增长的低水平静止,如上海育龄妇女综合生育率不足0.8,比许多发达国家还低。
因此,城市人口增长在将来可预计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鉴于城乡人口的不同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合理地向城市转移。
既可以缓解农村大量闲赋人口的压力,又能补充城市劳动力规模由于人口增长缓慢造成的短缺。
由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作较大程度的改动。
人口的不断流动和转移,不仅能带回大量的资金收入,壮大农村消费市场,而且带回来他们在城市的所见所闻,可以有效改变农村人口的家庭生育的观念,这对于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较以往仅仅为了计划生育而计划生育,更加轻松积极有效,少了许多“副作用”。
2. 继续积极地推动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改进全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赋予全国居民统一的国民待遇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源于中国家庭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理念。
城市人口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也是有了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制度的逐渐完善,解决了大多数家庭的后顾之忧。
而对于广大的农村人口,目前还不能被纳入这两大保障系统之中。
不仅如此,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享受工作所在地的社保,医疗,子女入托和受教育等福利和权利。
这不仅不利于人口的有效流动,还容易滋生城乡人口的对立矛盾,引发人口流
动的负面作用。
所以说,只有取消这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将所有居民,不论城乡,不论本外地,都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两大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和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促进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3. 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全面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我们国家建国以来到现在一直在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基于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教育模式。
目前这一教学方式早已改革,因此很有必要提倡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并坚决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减轻家庭负担,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真正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从而提高全国人口素质。
五、总结和结论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的。
我们认为:只有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才能扩大市场,刺激消费,加大经济规模,带来经济效益,从而长期稳定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当在宏观调控上继续扶持并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刺激消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经济有效地推动全国人口有序合理的转移和流动,加快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继续深化全社会义务教育并多样化提高成人教育的广度,这样才能实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以人口增长来推动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并根据经济增长的水平来确保人口增长的适度水平,这才是我们应当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0年3月12日),《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627-628页
【2】《人口研究》200102,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与胡鞍钢博士商榷,王谦/郭震威
【3】本文所有未注明出处图表资料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相关年份年鉴
【4】中国发展报告: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胡鞍钢(1999a).
【5】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目标与对策: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之一.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胡鞍钢(19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