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试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

试论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杨相等发展是当代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的最强者之一。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太多太多。

其中人力资源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具有长远和综合效应的一项基础工作。

本文拟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1980年国际自然保障联盟组织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提出的。

在1981年该组织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纲领性文件——《保护地球》中,给“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是“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

1992年,一百八十三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会议厅通过了地球各国、各民族,各种肤色人群的目标——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保护,“全球变化问题”一起被列为当代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

不同学科的学者从本学科出发,提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可是其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经济必须发展;第二,发展应该稳定持久;第三,经济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应该协调发展。

人口数量的庞大,自然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都说明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八十年代起,国家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和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在健全法规方面,现在已经有五部环境保护法,八部资源去,三百多项环境标准: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环境发展的十大对策,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列在首位;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级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初,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的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关键措施。

二、人力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必要性人力资源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支付的体力的脑力的总和,即在人的劳动能力。

它是表现在劳动力身上的自由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

人力资源是一种资源中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积累物质资本都离不开人力资源。

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经济就不能发展。

开发人力资源会推动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几十年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已经控制人力资源数量,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并且形成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机制。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主要问题是:(一)人力资源总量丰富而质量低下我国现有人力资源存量是:农民2亿左右,国有企业下岗人员1000万人,城镇失业人口552万人。

这样,我国劳动力将呈现无限供给的态势。

人力资源总量长期供大于求。

就业问题是未来半个世纪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难题。

人力资源中的文盲,半文盲多。

劳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也很突出。

尤其严重的是:在科技管理专业人员奇缺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外流,改行及英年早逝等三大漏洞造成流失。

人力资源的精神素质存在问题较多:劳动积极性不高,职业道德较差,工作不负责任,缺乏起码的行为规范,甚至利用职业岗位营私舞弊,弁取不正当利益;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相当多数人消极、保守、缺乏竟争,开拓精神,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开发经费不足我国教育投资强度低,投资结构不合理。

联合国科教文统计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世界平均水平5.7%,发达国家6.1%,发展中国家为4%,而我国多年以来徘徊在3%以下;人均教育经费相当于日本的一百五十分之一,印度的三分之二。

不但教育投资额少,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初等教育发展落后。

(三)人力资源开发部门脱离生产,脱离经济,自我服务教育培训结构脱离教育经济结构,使教育培训工作始终不能引起社会经济部门有重视和兴趣。

提倡多年的“教育兴国”得不到真正落实。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不利,人力资源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瓶颈,如果不加强投入,采取措施,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途径(一)转变观念,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当代世界经济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对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和经济资源的竞争,实际上是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竞争。

人力资源开发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开发采取不同的战略,其结果各异。

战后的西德和日本,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在一片废越上建成世界经济强国,其主要原因是:充足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它们经济腾飞有前提。

这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放在首要地位。

西德的教育经费投入始终居于欧洲之首,发达的教育经费为该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的人力资源。

日本首相曾说:战后日本经济复兴是依靠人的头脑、进取心、纪律性和不屈的精神——这些无形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受过高等教育并精通业务的有高度敬业精神的国民是日本最有价值的资源。

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也是由于它们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新加坡的教育经费投入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发达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保证了劳动者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的失误,深刻的教训发人深省。

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经济理论:物质资本是最稀缺的要素,劳动力是过剩的要素,经济发展主要总是物质资本的形成。

只有提高国内资本的储蓄率,引进外资,大规模地进行物质资本投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一系列对外开发,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及物质资本优先投资的战略。

然而,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物质资本都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熟练操作而大大降低效益,因而接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非预想顺利。

这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十分重要而不被忽视的问题——人力资源开发。

尽管发展中国家普通存在着人口增长太快,劳动力相对过剩的问题。

可是决不能得出发展中国家不再需要人力资源开发的结论。

恰恰相反,由于劳动者缺乏现代化生产所必需的技术的知识。

不能有效地利用外资、外援,吸取先进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阴碍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可以得到的资本和技术,必须充分注意对具有决定意义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而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相对缺乏,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发展,都只能走开发人力资源的道路。

人口众多并不意味着落后,人口素质低下才是落后的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恰恰是人口密度最高,人口素质最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

正视人口压力的现实,开发人力资源,真正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将人口、劳动力变为社会的宝贵财富,才能实现我我国经济的科持续发展。

(二)继续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优化人口素质。

人力资源质量和总人口数量成正比,该规律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

世界人口现在为56亿,在过去的25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50%.繁重的人口压力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

我国在人口数量控制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斐然成绩,为全球做出了贡献。

可是“控制人口、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任然是未来半个世纪的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

我国在“六五”、“九五”计划期间,一直没有完成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1990年计划人口为11.13亿人,1990年7月1日,实际人口就达到了11.34亿人。

究其原因,一是育龄妇女人数增加:1962—1972年第二次高峰出生的人口在“七五”期间进入婚育年龄而形成第三次生育高峰。

二是国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允许农村独女户,贫困地区独生子户生第二胎;三是计划生育的工作发展不平衡。

我国人口计划战略应该是:“稳定政策、加强治理、增加投入、控制增长、优生优育”,树立战略眼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即抓思想教育、更要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综合治理。

加强人口资源开发,提高文化素质。

资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生育孩子越少。

要积极办好养老保险,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将促进优生优育,优化人口素质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人口资源的投资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的投资结构,要解决人力资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问题。

改善教育培训工作的应变能力,实现职业培训社会化和市场化。

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培训实体的活动都以求职者的就业前景为目标,都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转移。

强化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反馈作用。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预警系统,以改变由于信息不灵而造成的一方面人才奇缺,另一方面人才严重过剩的不正常现象。

纠正社会各阶层片面追求学历文凭的倾向。

引导劳动者向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职业领域全面发展。

改变人力资源不合理的结构,改变教非所学,学非所用的现象。

(四)注重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克服贫困的有力手段。

除老弱病残外,使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教育程度低。

在泰国,贫困人口的99%以上是没有受过教育或受教育低于中学水平的,在巴基斯坦,几乎所有贫困人口都是文盲。

我国现有文盲1.8亿,每年至少增加文盲200人,有7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500万学龄儿童因为贫困不能入学。

在校学生每年有400万小学流失,300万儿童没有读完小学便离开学校。

要特别注重解决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在制定扶贫战略时,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才能提高科技运用率,提高生产力由潜在向现实转化率,使经济飞速发展,并实现经济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