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简介(doc 8页)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简介(doc 8页)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复习资料简介(doc 8页)解理:矿物受打击后,严格按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打击后,无固定方向裂开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的性质。

断层: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断裂面两侧岩石存在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节理:断裂两侧岩石仅因开裂而分离,并未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地质作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表面形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进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地壳中先成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等内动力作用,而使原有的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质的地质作用。

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产生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地矿物集合体。

矿物:地壳中及地球内层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它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相背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变新并对称分布。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相向倾斜,核心岩层时代较新,两侧较老,对称分布。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地球上或某一区域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重力水:距离固体表面很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这部分水称为重力水。

毛细水: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细小空隙中形成的,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上升一定高度的水。

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定量指标,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容水度W n:是岩石中能容纳的最大水的体积Vn与容水岩石体积V之比。

在一定程度上孔隙度相当,但对不连通孔隙和膨胀土不适用。

实际流速U:即实际平均流速,,是地下水在空隙中运动的平均速度。

渗透流速V:是假设水流通过包括固体骨架与空隙在内的断面(F)时所具有的一种虚拟速度。

渗透流速是通过单位过水断面上的流量,非地下水实际流速,并且小于实际流速。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的区域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的区域地下水位:指的是指地下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

根据钻探观测时间可分为初见水位、稳定水位、丰水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冻前水位等。

水位埋深区别:地下水位从海平面量算,地下水位埋深从地表量算含水层:能透过又能给出重力水的岩层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上升泉:靠承压水补给,在出露处水自下向上运动的泉下降泉:靠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水自出口自由泄流的泉。

潜水:埋藏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裂隙水:埋藏于岩基裂隙中的地下水。

孔隙水:埋藏和运动于松散沉积物中的重力水。

岩溶水:储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溶蚀洞穴和裂隙中的水。

给水度:在单位水平面积岩层柱体中,当潜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时,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量。

持水度:在重力作用下,岩石所保持的水的体积Vm和岩石体积V之比。

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即矿化度。

硬度:总硬度相当于水中所含钙、镁离子的总量。

代: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寒武纪ε、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 矿物硬度形状颜色条痕光泽解理与断口比重其他石英7 块状、粒状、六方棱柱状、晶簇状无色,因含杂质可有各种颜色无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 2.67 质坚性脆,抗风化能力强。

透明晶体者称水晶正长石 6 短柱状、板状、粒状、块状集合体多为肉红色,有时为灰色、淡黄色白色玻璃光泽两组完全解理正交2.5-2.6 有时呈双晶,易风化成高岭土斜长石 6 柱状、板状、粒状灰白色、深灰色白色玻璃光泽两组完全解理斜交2.6-2.8 性脆,解理面上可见红、兰、绿等各色条纹角闪石5-6 长柱状、针状、纤维状集合体褐色、绿色至黑色灰白色玻璃光泽两组中等解理,成124度或56度斜交3.1-3.6 晶体横截面为六角菱形方解石 3 一般为菱形体,集合体有粒状、块状、晶簇白色、无色、因含杂质可具多种颜色白色玻璃光泽三组完全解理2.6-2.8 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白云石 3.5-4 菱面体,集合体为粒状灰白色,有时为淡黄、淡红色白色玻璃光泽三组完全解理2.8-3.0 晶体只与热盐酸反应,粉末可与冷盐酸反应石灰岩与大理岩的异同:石灰岩属沉积岩,大理岩属变质岩,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石灰岩为隐晶质或结晶粒状,主要为方解石,并常混入白云石、粘土等杂质,多为浅色,因含杂质可有红、褐、灰、黑等色,性脆,遇冷盐酸剧烈起泡,易被溶蚀形成各种喀斯特形态。

大理岩为块状构造,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有时含少量石墨、蛇纹石、橄榄石、石榴子石、云母,一般为白色,因含有杂质可有各种颜色,具粒状变晶结构,组成矿物的硬度较小,与稀盐酸可起泡。

花岗岩与流纹岩异同:同:均为火成岩中的酸性岩类,成分相当。

异:流纹岩属喷出岩,花岗岩属侵入岩中的深成岩,白云母在花岗岩中是常见的矿物,而在流纹岩中则非常罕见。

石英砂岩:砂状结构,成分多为耐风化的矿物如石英、长石、白云母及部分岩石碎屑。

石英岩:快状构造,纯者为白色,因含杂质可呈灰、黄、红等颜色,多具粒状变晶结构,断口平坦,具油脂光泽,岩性坚硬,抗风化能力强。

节理的成因分类:1.原生节理(成岩),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

2.表生节理(次生)由于岩石风化、岩坡变形破坏、河谷边坡卸荷作用及人工爆破等外力而形成的裂隙。

3.构造节理,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节理。

节理的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张节理、剪节理。

(1)张节理a.产状不如剪节理稳定,沿走向方向和沿倾斜方向延伸不远;b.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c.多呈张开的裂口状,脉的宽度变化大,脉壁也不平直;d.砂岩和砾岩中的张节理,节理面往往绕过砾石或沙粒,呈现凹凸不平状;f.张节理通常沿早期“X”型节理发育而成,多呈锯齿状延伸,通常称为追踪张裂;g.沿张节理面的内摩擦角值较剪切节理高,但若有黏土等物质填充,则抗剪强度受填充物控制。

(2)剪节理a.节理面平直光滑,有时可见擦痕,产状稳定,可延伸较长,在砾岩中平直切穿坚硬的砾石;b.呈闭合状,裂隙本身的宽度很小,但受后期地质作用力的影响,也可裂开并填充黏性土或者岩屑;c.成组成对出现,即多条节理互相平行排列,间距大致相等,在同一作用力下形成的共轭“X”型节理,他们互相交割,使岩层形成菱形或方形,方形者也称棋盘格状构造;d.沿剪切节理面抗剪强度往往很低,在边坡和坝基岩中易形成滑动破坏面。

野外识别断层的标志:(1)延岩层走向追索,若发现岩层突然中断,而和另一岩层相接触,则说明有横穿岩层走向的断层或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存在。

(2)延垂直岩层走向的方向进行观察,若岩层存在不对称的重复式缺失,则说明有平行于岩层走向的断层存在。

(3)由于构造应力的作用,延断层或断层破碎带及其两侧,常出现一些伴生的构造变动现象。

如a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时,在断层面上留下的摩擦痕迹称为“擦痕”。

有时在断层面上存在有垂直于擦痕方向的小台阶,或称为“阶步”b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等构造岩的分布。

C断层两盘相对错动时,沿断层面产生巨大的摩擦力,邻近断层的两侧地层因受摩擦力的牵引,发生塑性的拖拽和拉伸而形成的弧形弯曲现象,称为牵引褶皱。

(4)在地貌上,断层常形成断层崖、三角面山、山脉的中断或错开,以及山地突然与平原相接触等现象。

(5)沿断层带常形成沟谷、洼地,或出现线状分布的湖泊、泉水等。

(6)某些喜湿性植物呈带状分布。

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1.岩石性质的影响2.地质构造的影响3.气候的影响4.地形条件的影响5.其他影响因素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基本的发育条件有可溶的透水岩层和具有侵蚀性的水流。

岩石的可溶性(物质基础,必要前提)透水性,水的溶解能力,流动特性(保持溶蚀作用持续进行)。

发育规律:垂直分带性和平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受地质构造控制,岩层及其组合控制,溶洞发育的成层性)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

泥石流多发生在沟谷汇水面积较大,地形坡度较陡,地表水能迅速集中,并沿着沟谷急剧泄流的沟谷发育地区。

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2.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地区,一般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岩体破碎,各种自然地质作用比较发育,或人工松散堆积层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固体物质来源。

3.水文气象条件。

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动力条件,有短期的暴雨或冰雪突然融化形成的具有强大冲刷里的水流。

地震烈度:指地震发生后,地面及各种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今后10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在研究了区域内及相邻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后,对地震危险性做出的综合性的平均估计和对未来地震程度的预报,目的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和抗震的标准。

场地烈度:指某一地区或场区,根据其地区的地质条件的不同(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形地貌、自然地质特征等)参照地区的基本烈度,而加以修正的烈度。

设防烈度:又称设计烈度、计算烈度,指在基本烈度或场地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以及结构物的特点,为保证结构物的安全而修正的烈度。

河流地质作用形式: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三种形式。

河流侵蚀作用,按侵作用方向分为垂直侵蚀和侵向侵蚀。

垂直侵蚀:是指河流及其携带的砂砾石对河谷谷底的冲刷和侵蚀。

垂直侵蚀在河流上游地区表现很显著,其结果会使河俗加深,纵坡变缓并向河流源头发展。

侧向侵蚀:是指河流冲刷两岸,加宽河谷的作用。

它主要发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其结果会使河谷加宽,弯曲的河道更加弯曲,形成河曲,进而使河流改道形成牛轭湖。

河流的搬运作用:是指河水把冲刷下来的物质由上游搬运到中、下游或海洋的过程。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及差异性:排泄方式有泉、河流、蒸发和人工开采。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重要排泄方式,在山区及山前地带出露较多,尤其是山区的沟谷底部和山坡脚下。

地下水向地表水的排泄是在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时出现的,切割含水层的山区河流常为其主要排泄方式,有线状排泄和集中排泄两种方式。

而蒸发排泄是地下水通过土壤蒸发、植物蒸发而消耗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常为地下水排泄主要方式。

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1.地下水的酸碱性,主要取决于水中氢离子的浓度,用pH 表示。

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简称矿化度,以没升水中所含克数表示。

3.地下水硬度,水的硬度取决于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分为: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碳酸盐硬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