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在地质学学科中的地位,了解它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关系,通过引入具体工程实践问题,针对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内容:§1.1 地球科学、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提问:让学生回忆中学时所学地质学知识,谈谈自己对地质学的认识?(如基本的地质现象,著名地质学家的认识等等)一、地球科学与地质学概念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人类目前唯一生存环境的关于地球的基础科学。
它包括了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2、地质学: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目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简单介绍地球的形状及特点,包括形状、大小、形成时间)二、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对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1、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目的就是使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互相协调,既要保证工程建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又要保证地质环境不会因工程的兴建而恶化,造成对工程建筑本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危害。
——————对地质工程与工程地质的区别要进行必要介绍2、水文地质学:水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应用这一规律有效地利用地下水和调节地下水以兴利避害。
“找水”“地下水资源”“水与环境”——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之学科,研究的是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介绍相关的水文地质灾害问题(注重故事性,避免纯粹的专业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2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一、工程地质条件1、定义: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与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2、工程地质条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任何一个单一要素,或单独一两个要素不能称之为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各要素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是因为它们受着同一地质发展历史的控制,形成一定的组合模式。
——认识工程地质条件必须从基础地质入手,了解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的规律性二、工程地质问题1、定义: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之为工程地质问题。
2、工程地质评价,工程地质结论,处理措施方案都是通过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才能得出,可以说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是工程地质工作的中心环节。
3、工程地质问题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工程意图”,即工程设计人员对建筑物的机构和规模的构想,以便了解工程的要求;另一头是工程地质条件,哪些因素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深刻认识客观情况。
4、各类建筑物的结构型式不同,其工作条件和工程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特点亦不同,因为各有其工程地质问题。
§1.3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实际意义一、工程地质学的任务:1、为工程建设进行地质研究,提供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回答工程上所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满足工程上对地质的要求,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运行正常。
2、施工之前必须先进行设计,设计之前必须先进行勘察,而勘察是贯穿于整个工程的。
3、要完成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还需通过下列具体勘察任务:(1)研究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阐明工程地质条件特征及其变化规律;(2)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做出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3)选择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的建筑场地;(4)对选定的建筑场地做出工程地质评价;(5)预测工程兴建后对周围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做出环境质量评价;(6)改造地质环境,进行工程地质处理,提高岩土体稳定性,保护环境质量。
二、工程地质学的实际意义工程建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可靠,不受破坏,看几个实例: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朗西斯坝为一高70米的混凝土坝,修成蓄水两年,于1928年被冲垮。
原因就是坝基部分存在泥质胶结的并含有石膏脉的砾石,遇水易受溶蚀崩解,成为坝基的弱点。
如果做好地质工作,弱点是可以查清的,也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岩体稳定性问题。
2、我国有一个工厂修建的很好,但是由于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做的不够,整个工厂位于滑坡上,建厂后滑坡活动加剧,建筑物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生产。
(用图说明)◆布置书后作业◆参考教材:《普通地质学》,1995,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水文地质学基础》,1986,王大纯,地质出版社;《工程地质学》,2001,孙宪立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997,王家鼎,陕西人民出版社§2 地球的基本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一般特征,掌握固体地球的层圈结构,理解地壳及地质作用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章重点在于对地球基本结构的认识;难点为对内外地质作用的理解。
解决办法:结合现有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解释地质作用的存在与特征,启发学生利用“将今论古”‘“以故论今”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教学内容:§2.1 地球的形状提问:抛开现有对地球的了解,我们如何认识地球,如何猜测和证明地球的形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最早预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人: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厄拉多塞。
基于同一时间位于埃及的两个距离800公里的城市,太阳照射的角度是不同的,于是他推测地球是球体。
2、我国最早,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提出地球是圆的。
3、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人类第一次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形状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2.2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具有圈层构造的球体。
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一、外圈层1、大气圈:气体圈层,包裹着陆地和海洋2、水圈: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3、生物圈:生物生存和活动范围二、内圈层固体地球由外往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1、莫霍面:位于地下数公里到30 - 40公里,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约2900公里,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美国地球物理学学家)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地幔: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为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主要是硅氧;下层——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组成地核:主要化学成分是铁、镍◆讨论:调动学生讨论电影《地心游记》中的现象,是否真的存在,放开想象力,说明理由。
§2.3 地壳及地质作用一、地壳中的元素和克拉克值通过大量岩石组分分析,地壳中主要元素含量由大到小:O、Si、Al、Fe、Ca、Na、K、Mg、Ti、H,这几种元素占到地壳总重量的98%以上。
其中O占到46.3%,Si占到28.15%。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数。
二、地质作用(第五章中详细介绍)◆对近期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作为例子引入以下概念:比如汶川大地震,珠峰海拔高度的变化等。
◆地质作用的概念: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外力地质作用:由固体地球以外的能源(太阳辐射能、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地球的重力能等)所产生的地质作用。
其作用方式有: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
2、内力地质作用:作用方式: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布置书后复习思考题§3 矿物与岩石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壳中矿物与岩石的类型及特征;掌握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类型;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和难点均为掌握矿物岩石的基本类型,解决办法:设置一次矿物岩石陈列室参观实习,加深学生对矿物岩石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在日常生活或大自然中所遇到的矿物岩石,理解相关概念。
教学内容:§3.1 矿物一、矿物的基本概念:1、矿物:自然产出并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物质矿物绝大多数是固体,少量呈液态(水、水银)、气态(天然气、硫化氢)。
2、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矿物多达3000多种,但构成岩石的矿物只有二十多种)3、晶体:内部质点呈有序排列(既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
外表常呈一定形态,几何外形:如岩盐为正方体、方解石为菱面体、云母呈片状等等。
4、在自然中,晶质矿物很少以单体出现,常以集合体形态出现:晶簇(cu)、纤维状、粒状、鲕状、土状,块状等。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因此,矿物的物理性质是肉眼鉴定矿物大主要依据。
1、颜色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波吸收和反射程度的反映。
可分为自色、他色、假色。
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条痕显示自色3、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反射的能力。
根据矿物光泽的强弱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4、透明度矿物容许可见光透过的能力。
通常是指把矿物磨成0.03mm的薄片的情况下。
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个级别。
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相对硬度):(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指甲(2-2.5)小铁刀(3-3.5)玻璃片(5-5.5)钢刀(6-6.5)6、解理和断口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面称为解理面,如方解石。
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矿物受打击后,沿任意方向发生不规则的断裂,其凹凸不平的断裂面称为断口。
如石英,贝壳状断口。
三、常见造岩矿物及鉴别方法肉眼鉴定:先确定矿物的硬度、光泽、解理和比重;然后观察矿物的颜色、形态和透明度;并注意矿物是否具有磁性、发光性或挠性,如酸是否起泡等特征,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定出矿物的名称。
§3.2 岩石(自学为主)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一、岩浆岩(在地表分布约占20%,体积占地壳65%)1、定义:地幔中具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熔融体,即岩浆,沿着地壳岩石的裂缝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热量逐渐消失,最后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