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春节期间压岁钱消费情况调查一、研究目的:1.了解压岁钱的含义及历史文化;2.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同学们是如何使用压岁钱的;3.培养我们的节约意识,提高理财能力。
二、研究内容:1.上网查资料,搞清压岁钱的含义;2.压岁钱,同学们是如何花的,搞清他们的消费内容;3.针对部分同学乱花现象,提出整改措施。
三、研究过程:1.利用电脑上网查资料搞清压岁钱的含义及历史文化。
2.初中学生春节期间压岁钱消费情况,我们从以下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1)买游戏卡,去网吧上网。
(2)买一些时髦的衣服,整天往商店跑。
(3)整天在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些食品店跑。
(4)用来买一些学习用具:书,其余的给父母。
(5)都存入银行,留着以后备用。
(6)用于交费。
(7)捐给希望工程。
四、从调查情况得出的结论:(1)压岁钱总数多的达2000元以上,少的只有100元不到,数目差距很大;(2)买游戏卡,去网吧上网的同学,占了总数的17.5%。
(3)买一些时髦的衣服,整天往商店跑的人第三多,占了总人数的20.6%。
(4)整天在肯德基、来必堡和麦当劳这些食品店跑的同学数量不太多,占了总数的5.4%。
(5)用压岁钱买一些学习用具、书,其余的给妈妈的同学人数较多,占了总数的38%。
(6)把所有的压岁钱,都存入银行,留着以后备用,只有总数的18%。
(7)用于交费的占27.5%, 买零食的占13%。
(8)把钱捐给希望工程的占总数的10%五、针对以上部分同学乱花钱的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交学费,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2、订购报刊、书籍、学习资料,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习惯;3、购买学习用品,为上学打基础;4、办理保险;5、献爱心、捐给希望工程;6、参加储蓄;7、给长辈或老人赠送礼物;六、感想与体会: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压岁钱也越来越多,正因为钱的数目越来越大我们为大家提几个建议:用压岁钱要见机行事,有需要的时候用,将亲人的祝福留下,应该用的时候用,不能乱用,也不要乱借给别人,因为这是亲人给你的祝福,所存的钱不是在急需的时候不要拿出来,可以在以后用。
同时也可用压岁钱来帮助特别爱学习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
这样有了压岁钱又能合理进行安排,那么我们的春节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我对湖州部分孩子的压岁钱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调查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孩子压岁钱的金额与年龄呈反比:小学生的压岁钱普遍在2000-5000元之间,初中生的压岁钱数额则在2000元左右,相对年纪最长的高中生,压岁钱则通常在1000-2000元之间。
那么,怎么使用这笔压岁钱呢?我在这个假期里利用点点滴滴的机会对压岁钱的不同使用方式进行了记录,整理后如下:一日上午,邻居家的男孩孙浩早早就起了床,她给我打电话,他要与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去吃肯德基,然后逛逛商场和书店,并说对压岁钱要充分发挥一下作用,大甩压岁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肯德基快餐店看到,顾客多为中学生,他们议论着即将进口的美食。
在肯德基店,3个十二三岁的女孩点了近200元的汉堡鸡翅等食品,付款时,一位女孩从口袋中拿出2张崭新的百元大钞付款。
其阔绰让一位老者发出感叹:“现在的小孩太会花钱了,花200元眼睛都不眨一下。
”招数一、交学费。
(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培养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招数二、献爱心。
(拿出一部分来帮助其他贫困孩子,又能助人为乐)招数三、表孝心。
(给长辈或孤老礼物,养成敬老爱老的美德)招数四、搞投资。
(在银行立个帐户,搞教育储蓄)招数五、买书报。
(可以开阔眼见,又可以与同学交流阅读、增进情谊)招数六、去旅游。
(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招数七、买保险。
(为自己解除健康、升学等后顾之忧)学习了怎样合理使用压岁钱这一内容,它使我们懂得生活水平提高了,仍然要崇尚节俭,不随心所欲、学会理财,不乱花钱财的道理。
压岁钱是中华民族重礼仪重情谊的典型载体。
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长辈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通过整理资料,觉得今天的压岁钱的确可以引发人们多种角度的分析。
(一)压岁的由来压岁钱的风俗,伴随春节的产生而产生,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了。
它最初是基于“压祟除邪保平安”而出现的。
传说古时有名叫“祟”的小妖,年三十常常去摸小孩的脑门,致使小孩发热生病。
为保孩子平安,人们用彩绳穿钱币置于床脚或放在枕下,以“压祟除邪”。
始初用的钱币,是不能通用的钱币,后来逐步改为能够流通的钱币,加以“祟”音近钱,就演化为压岁钱。
年三十给小孩一串压岁钱,是在新年里,长辈对小辈的的一种祝福和期许,而小辈由此获得一次可以随意处置的钱,更增添了过年的兴奋和欢乐。
鲁迅有过这样的儿时回忆:“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
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
”清人也有这样的诗写“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竹,添得娇儿一夜忙。
”压岁钱由压祟除邪的作用演变成对儿童的新年馈赠,由于只是几枚铜钱,价值不大,仍属于一种象征性礼物,内中贯注的是我国“礼轻人意重”的传统送礼观。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由铜钱而纸币,由小额纸币而大额纸币,“钱”的份量越来越重。
近些年来,有的小孩子在一个春节可以拿到几千元压岁钱。
这么多钱,鲁迅当年所期盼的买“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是远远化不掉的。
“商量爆竹谈箫竹”,也用不了它的零头的。
压岁钱在这里逐渐发生变异,金钱的含金量越来越超越情意的含金量,这是正常的发展呢,还是非正常的异化呢?值得民俗学家们去探讨。
也有人改弦易辙,提出这样新观点:一方面,压低给小辈的压岁钱标准,还压岁钱以象征性礼物的属性;另一方面,向现在少有收入的老辈送压岁钱,让本为爱幼的压岁钱增添敬老的含义,使压岁钱在体现“父慈”情意的同时,也流淌着“子孝”的脉脉深情。
我以为,这有助于匡正“爱幼不尊老”的社会之弊,吻合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压岁钱与其它节日风俗一样,是一条不停息的长河,伴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推进,必然要在变化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不过,发展变化有变好的,也有变坏的。
我们要对坏的变化叫停,要为好的变化鸣锣开道。
(二)七十年代出生人的压岁钱70年夏天,我出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里。
重男轻女的爷爷非常不欢迎我的到来,常对我冷眼相看,相反的,姥娘姥爷从不嫌弃我,我就一直在他们家待了十二年。
第一次得到压岁钱,是姥娘给的。
8岁那年春节的早晨,她给了我伍角钱,说是压岁钱,还说有钱压腰,就会长得快、能上大学、发大财。
姥爷也顺手给了我五分钱:这是姥爷给的。
他还给我算了一笔帐:“伍角伍分钱,这是大钱啊。
一分钱买两块糖,55分能买110块呢!”“哇啊!太大了!”对只有过年时才能穿新衣、吃糖的我来说,110块糖,那得吃多长时间?!我兴奋极了。
“所以说,你千万不要弄丢了,不要往这个口袋里装东西┅┅”我一个劲地应着,然后就跟着大孩子们去拜年了。
一路上我的手老是捂着口袋,生怕压岁钱一不小心飞掉了。
人家给我糖和花生,我就把它们放在别的小口袋里,装不下时,长辈们就让我装在大口袋里,我边紧紧地捂着口袋边摇头,实在推辞不过,就涨红着脸说:“我这里有压岁钱。
”“哦!原来如此啊!”在取笑声中,我还是什么也没让装。
晚上,累了一天的我,终于回到家来,姥娘赶紧翻我的口袋,“钱呢?还在吗?”“当然在了!”我这时才明白,原来这55分钱,还是要交回去的,姥娘说这些钱能买好多盐呢!哎!那110块糖终究还是飞了,早知道如此,还不如多装两块糖呢!看到我失望的样子,姥娘又把那5分钱给了我。
以后的压岁钱每年都在变化着,两元、伍元、二十元┅┅慢慢地,大人们也不再收回我的压岁钱了。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压岁钱在不断地增长,我的年龄也不断地增加着,可我对压岁钱的感觉却越来越淡了,再也没有第一次装55分钱时的兴奋和紧张了。
现在,我的儿子也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了,什么都不缺的他,对压岁钱感觉很淡,收到一百、二百的压岁钱时,一点也没有兴奋的感觉,还常挣扎着不要,我总是劝儿子收下,因为这不仅仅是钱,重要的是代表着上一辈人的爱心和祝福。
我曾给儿子讲述55分压岁钱的故事,谁料想他吃惊地问我:“怎么这么小气?连一块泡泡糖的钱也要回去?你们那时怎么这么好啊?一分钱就能买两块糖!”看到他稚气的脸庞,我只好放弃教育他的想法,也许他太小,也许那些年月太老。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也只有刘希夷的这句诗,最能概括我此时的心情了。
(三)有关压岁钱最有意义的消费寒冬助学热线开通以来,越来越多的特困孩子从寒冬助学热线中感受到了爱心和温暖。
春节期间,爱心依旧,爱心热线再次传出感人故事。
昨天中午,寒冬助学热线接到了一位8岁小男孩的电话,他要把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全部捐献给贫困失学儿童,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这个孩子名叫张哲宇,今年8岁,在扬子第三小学读二年级。
张哲宇在电话中用稚嫩的声音告诉记者,他今年过年从长辈那里收到了200元的压岁钱,本以为要“上交”给爸爸妈妈的,没想到父母允许他自由支配。
第一次可以自由支配这么多钱让张哲宇非常兴奋,可是应该怎么花,又成了他的难题。
张哲宇想到以前在外婆家听外婆给他说过本报报道过的一些贫困失学儿童的不幸遭遇,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因为家里没有钱上不起学。
富有同情心的张哲宇便决定,要把200元的压岁钱全拿出来捐献给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
张哲宇把主意和爸爸妈妈一说,立刻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告诉张哲宇,可以通过本报寒冬助学热线帮助他寻找合适的捐赠对象。
张哲宇的妈妈王女士告诉记者,听到孩子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们感到吃惊又高兴,真没有想到孩子可以想得这么远,这让他们做家长的也感到很骄傲。
(四)家长的期望春节过后,孩子们最高兴了。
他们的口袋又被压岁钱给鼓了起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压岁钱越来越多。
“压岁钱”该如何“压岁”正日益成为父母们关注的烦心话题。
懂事的孩子会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书店去买书看,增闻广识;而稍显幼稚的孩子便会买成堆的玩具,浪费不说,有些还会带来安全问题。
今年也出现了一些新花样,不少家长和长辈改送孩子“压岁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体现了长辈对孩子们的一片期待。
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父母们真正希望的是,孩子们能在春节的快乐中得到成长。
(五)压岁钱压弯了谁的腰?春节随着正月十五的来临也即将告一段落了,而在这其中穿梭不停的走亲串户、“团圆饭”、“压岁钱”也让老百姓足足地体味了一把消费的“快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压岁钱这“约定俗成”的惯例也“水涨船高”。
给少了嫌小气,给多了承担不起,原本是表心意、图吉利的事情,如今却开始成为人们过年期间的一种心理负担,而逐年递增的压岁钱数额,孩子们又如何面对呢———“起步价”逐年升级压岁钱年年免不了,过年收压岁钱是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但大人们对压岁钱却有点“审美疲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