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学名著欣赏

西方文学名著欣赏


• 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 卡列尼娜 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 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 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 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 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 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 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 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 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 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 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 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 太多的理由。
2

100多年来,《安娜· 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 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 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 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 卡列尼娜》当 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 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 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 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 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 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 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 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影视资料
• 一百多年来 《安娜 卡列尼娜》 在不同国家拍摄了很多版本, 其中最经典,最有名的是1997 年柏纳德罗斯 拍摄的。这就是 这部影片的基本资料,有时间 可以观赏一下。 • 《安娜 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 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97年4 月4日出品 • 制片人:布鲁斯· 达维 (Bruce Davey) • 导演:柏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 • 主演:苏菲· 玛索(Sophie Marceau) • 西恩· 宾(Sean Bean) • 艾尔菲· 摩里纳(Alfred Molina) • 莎丝琪· 亚威克曼(Saskia Wickham)
• (3)激情孕育毁灭
安娜大致属于多血质,富于激情,充满活力。在沃伦斯基 的眼中,安娜“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他的整个 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 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安娜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理由 只有沃伦斯基的爱了。爱在,生命就在;爱亡,生命亦亡。 当然,虽然安娜看透了沃伦斯基不再爱她,但在内心深处 她仍然渴望沃伦斯基继续爱她、呵护她,于是,她想要最 后验证一下沃伦斯基对她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但是,计 划一开始付诸实施的时候,她的心理实际上已经非常扭曲 了,精神已处在非理性因素的控制之下,她暗下决心,倘 若沃伦斯基真的不再爱她,她就用死来惩罚他,惩罚沃伦 斯基对爱情的放弃和背叛。正如结局所显示的,安娜把非 正常死亡当成了一种惩罚人的手段。
• (1)安娜无法忍受自己与他人的虚伪
安娜临死之前,获得了一种我称之为“灵视”的本领, 在车厢里,有一对夫妇坐在她对面,好像挺恩爱的,然而 洞若观火一般的安娜一眼就看穿了那个老男人是个什么货 色。“这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这是世界的本相,丑陋,残酷,狰狞,人人都不例外。托 翁本人对虚伪一定是深恶痛绝的,《安娜•卡列尼娜》是 关于虚伪之书,是暴露虚伪之书,是痛斥虚伪之书。虚伪 是成人才有的最龌龊的本性之一,然而人不可能不虚伪。 不虚伪,不得活。人难以回归真实之境,澄明之境,此为 人之郁闷痛苦之源。
• (4)偶然性与宿命 尽管如此,我们还应当指出,安娜去车站并不就是去自杀, 虽然自杀的念头已在她的头脑中盘旋了许久。安娜最后卧 轨既有远因,也有近因。远因我们上面已做了一些分析。 近因则由一连串的偶然性因素构成。我们不妨设想一下, 安娜去朵利家如果没有遇上昔日的情敌吉蒂,或者吉蒂快 一些下楼并热情拥抱安娜,沃伦斯基及时接到安娜的去信 并立即回信或赶回来,安娜在莫斯科近郊车站站台上没有 看到车夫接索罗金公爵夫人及其女儿,没有看到那个眼熟 的农民(护路工)(这一点构成了安娜的宿命),而此时 火车没有那一声凄厉的鸣笛,我想,安娜未必会选择自杀。 正是因为这一连串偶然性因素的发生(有些其实是安娜的 错觉和臆想),安娜的被遗弃感和绝望感越来越被强化、 放大,心理负荷已过临界点,最后,导致了死亡冲动战胜 生之本能。卧轨的一刹那间,或许她意识到了什么,但无 情的车轮已不容她的意识再活动下去了。
• 安娜卡列尼娜内容简介:故事发 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 主角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 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 英俊的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 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 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 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 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 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 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 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 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 的日子。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 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
世界文学名著欣赏
名著1班 姓名:组长:孙永斌(20102446) 组员:郭兴海(20102407) 题目:《安娜 卡列尼娜》
• 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 斯泰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
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 之一,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 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 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高峰。他被列宁称颂为具有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 才艺术家”。他已被公认是全 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 托尔斯 泰人生存的要务是欲望与情感的满足。欲望可以作狭 义的理解,而情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伦理之情、骨 肉亲情、友情等,然而这些往往会成了欲望的牵绊 和束缚。情与欲纠缠不休,相互撕扯,其结果往往 容易导致对生存的厌倦。对安娜而言,赢得了儿子 的监护权、赢得了离婚的权利、与沃伦斯基结为合 法夫妻就意味着胜利了吗?她就真的能够获得幸福 吗?。”在安娜看来,人生的痛苦注定是无止无休 的 。这个结局是什么呢?安娜也迷迷糊糊,晦暗难 明,但她已预感到肯定不是什么好的结局,也不会 有什么好的结局。她处在一种无止无休的悬置状态, 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恐惧。相伴而来的就是对生存的 厌倦,虚无感开始在其内心世界逐渐漫延浸润。既 然生存是虚无,是徒劳,再折腾来折腾去,有意思 吗?别人也许有精力、有兴致去折腾,可是安娜不 想了。“死”这个字眼一旦蹦出来,就不断地在安 娜的脑海里跳跃翻腾。
• 《安娜· 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 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 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 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农奴制度改革后 的社会现状。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 娜—渥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索,反映 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 活及其社会关系,一条是列文—吉提的情 节线索,反映俄国庄园地主的社会政治经 济生活。小说开头“奥布朗斯基家一切都 混乱了”这句话是理解全书的钥匙,一切 都乱了的不仅是这一家,卡列宁家、列文 家、薛杰巴斯基家无不混乱与紧张不安, 这反映贵族社会面对资本主义侵入产生的 危机,是动荡不安的时代的缩影,这惶乱 不安既是小说的总的思想情绪,也决定了 作家紧张的精神探索及对笔下人物的复杂 而又矛盾的态度。
1
• 《安娜· 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 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 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 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 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小说首 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 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 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 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 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 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 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 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