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市城市机会研究报告

扬州市城市机会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部分扬州市概况 (1)一、自然地理 (1)(一)地理位置 (1)(二)自然资源 (2)二、行政区划 (2)三、城市规划 (3)(一)历史沿革 (3)(二)城市空间布局 (4)(三)交通规划 (8)(四)建设用地规划 (12)四、经济发展 (17)(一)经济总量 (17)(二)政府财政收支 (18)(三)固定资产投资 (18)(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8)(五)人均可支配收入 (19)(六)可比城市分析 (19)第二部分扬州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22)一、房地产市场主要调控政策 (22)(一)限价政策 (22)(二)限购政策 (22)(三)公积金贷款政策 (22)二、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2)(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22)(二)房地产开发建设情况 (23)三、土地市场 (23)(一)土地供应分析 (24)(二)土地成交分析 (25)(三)土地价格分析 (27)(四)小结 (28)四、商品房市场 (28)(一)住宅市场 (28)(二)别墅市场 (33)(三)写字楼市场 (34)(四)商业市场 (36)五、保障性住房 (38)(一)保障性住房政策 (38)(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38)(三)保障房建设情况 (39)六、2014年房地产市场预测 (40)(一)土地市场供需预测 (40)(二)房地产市场走势分析 (41)第三部分基础设施市场分析 (42)一、基础设施发展概况 (42)(一)发展概况 (42)(二)未来建设发展规划 (42)(三)“十二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 (43)第四部分中国建筑在扬州市的市场表现 (50)一、综述 (50)二、市场业绩 (50)(一)近三年总合同额 (50)三、投资项目概况及分布 (50)图表目录图1-1 扬州市在江苏省的位置 (1)图1-2 扬州市行政区划图 (3)图1-3 扬州市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图(2012-2020年) (7)图1-4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 (8)图1-5 扬州市地铁规划图 (10)图1-6 扬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17)图1-7 扬州市近几年GDP增长趋势图 (17)图1-8 扬州市近几年固定资产走势图 (18)图1-9 扬州市近几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走势图 (19)图1-10 扬州市近几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图 (19)图2-1 扬州市近几年房屋(住房)开发投资走势图 (23)图2-2 扬州市近几年商品房施工、新开工及竣工面积图 (23)图2-3 扬州市近几年土地供应图 (24)图2-4 2013年扬州市各区土地供应分布图 (24)图2-5 2013年扬州市土地供应比例图 (25)图2-6 扬州市近几年土地成交量变动图 (26)图2-7 2013年扬州市各区土地成交分布图 (26)图2-8 2013年扬州市土地成交比例图 (27)图2-9 扬州市近几年土地成交金额图 (27)图2-10 2013年扬州市新增住宅面积图 (29)图2-11 2013年扬州市住宅成交变动图 (29)图2-12 2013年扬州市各区住宅成交变动占比图 (30)图2-13 扬州市近几年商品住宅价格走势图 (31)图2-14 扬州近两年不同住宅物业成交占比变动图 (32)图2-15 扬州市近两年别墅新增面积占比图 (33)图2-16 2013年扬州市各区办公楼供应面积占比图 (34)图2-17 扬州市近几年写字楼成交面积变动图 (35)图2-18 扬州市近几年商业用房年度成交均价走势图 (37)图2-19 扬州市2013年各区商业用房成交占比图 (38)图4-1 中国建筑近几年在扬州市新签合同额趋势图 (50)图4-2 扬州运河壹号公馆效果图 (51)表1-1 扬州市国民经济状况与周边省内城市比较(2013年) (20)表2-1 2013年市区住宅销售排行榜 (32)表2-2 2013年扬州市别墅项目成交概况表 (33)表2-3 扬州市区住房保障规划 (39)表3-1 扬州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主要指标表 (43)表4-1 中国建筑在扬州市的投资项目情况 (51)第一部分扬州市概况一、自然地理图1-1 扬州市在江苏省的位置(一)地理位置扬州市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

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市交界,东北与盐城市交界,西南与南京市、西与安徽省天长市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

地理位置属于江苏中部,但经济水平接近苏北,属于中部三线城市,单核城市中心特征明显。

(二)自然资源扬州境内河湖广布,水系发达,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中含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水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四分之一。

扬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历史上因地处长江、运河两条水运大动脉交汇之处而数度辉煌,盛唐时期是中国最繁华的大都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埠,清代成为中国盐运、漕运的中枢,是当时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十大城市之一。

扬州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淮安与宝应交界处,原沿扬州古城向南至瓜洲镇入江,1958年从扬州城北湾头镇取直向南到今邗江区六圩江口。

而原流经扬州城内的运河,现被称为“古运河”。

扬州古运河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整个大运河的发端。

二、行政区划扬州市现辖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2个县级市。

全市共有71个镇、5个乡和13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2,31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约460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约229.1万人。

图1-2 扬州市行政区划图三、城市规划(一)历史沿革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

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范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

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又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范围为太湖流域及今浙江省西北部),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公元88年,六安国并入庐江郡。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二)城市空间布局根据2012-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扬州市都市发展区规划以及主城区规划结构、功能布局如下:根据扬州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资源特点,通过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特色的关键要素的设计控制和引导,延续城市文脉,整合城市空间景观资源,培育和强化城市“水、绿、冈、城”一体的空间格局和人文与自然景观紧密交融的城市意象,塑造高品质、人性化和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底蕴、古城风貌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历史古城、文博名城、活力水城、宜居绿城、秀美景城”。

以“一区、三带、两廊”为总体框架,通过重要景观节点、界面、标志性建筑物和视觉通廊等视觉要素控制,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视觉形象。

“一区”为历史城区特色意向区,“三轴”为文昌路、古运河及新都路景观轴线,“两廊”分别为江淮生态廊道和仪扬河-夹江生态廊道。

中心城区除生态廊道、风景区和公共绿地以外地区划分为五个高度区和特别控制区,实行等级化的高度管制。

高度I区——高强度开发的城市核心地区,包括市级公共服务中心,为高层建筑密集区,高层建筑重点建设区,严格保证土地的开发强度。

高度II区——中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区级中心和部分片区中心,为高层建筑发展区,鼓励高层建筑开发。

高度III区——中等强度开发的城市一般地区,以多层和小高层建筑为主,重点地段根据具体城市设计允许建设高层建筑。

高度IV区——中低强度开发的城市敏感地区,指城市严格控制地区周边过渡区域,以低层建筑为主,根据具体需用允许建设部分多层建筑。

高度V区——低强度开发的城市控制地区,包括城市生态廊道、风景区周边,历史城区建控地带、老城区以及滨水绿地周边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区,以低层建筑为主。

规划通过对建筑高度和体量的控制和引导,塑造特色地区的线性视觉廊道。

(1)瘦西湖等敏感地带的高度控制:对于瘦西湖等特色鲜明的敏感地带,要保持开敞、连续的视线通廊和统一的景观基调。

瘦西湖景区内二十四桥—五亭桥—小虹桥—四桥烟雨,以及二十四桥——栖灵塔是两条重要的视觉通廊,对周边新建建筑应严格进行高度控制,保持这两条轴线连续、开敞的视觉效果。

(2)蜀冈山峰南侧的建筑控制:十里蜀冈是扬州中心城区的制高点,应尽可能保持南侧空间平缓、空旷的特点,对西峰南侧一定范围内的建筑进行高度与尺度的控制,保证十里蜀冈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建筑体量的大小以不影响蜀冈的视觉主体地位为宜。

(3)古运河沿线标志建筑的通视要求:对古运河沿线既有的标志性建筑物文峰塔、天中塔应确保周边的通视要求,在大水湾、三湾、南部城市副中心和瓜洲古渡地段建设新的标志性建筑物。

图1-3 扬州市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图(2012-2020年)图1-4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三)交通规划1、城市道路交通(1)快速路规划形成“五横七纵”快速路网,规划总长度约为196公里,路网密度为0.41公里/平方公里。

快速路与道路网中主要道路相交时采取立体互通。

五横:北环路(真州路—江平路-华山路)、新万福路、江阳路—施井路—新328国道(G328)、扬子津路、沿江高等级公路(S356)。

七纵:润扬路、扬子江路(准快速路)、运河路、沙湾路、金湾路、黄海路、兴港路。

(2)主次干路规划形成“二十四横十六纵”的主干路网。

次干路布设充分与城市商业、办公等大型公建用地相协调,作为主干路的补充,与主干路共同形成中心城区路网主骨架。

次干路总体上呈现分片区方格网络布局形态,各片区路网布局根据其用地性质的不同需差别化规划。

(3)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规划先期建设轨道1号线、轨道2号线,服务扬州中心城区东西向、南北向主要的客流走廊,初步形成扬州轨道线网的骨架线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