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施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施动手操作时应注意动手操作的必要性、目的性、实效性以及时效性。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因此,教师应当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合理设计操作活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必要性、目的性、实效性、时效性
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

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

”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因此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不感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而动手操作是让学生从做中去发现,自己动手去探索新知,满足了小学生好动的
心理,增加了小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2、化抽象为具体,易于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限,无法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

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亲身去感受数学,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学生大脑里也许不会形成具体的几何形象,但是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

便会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几何形象。

使小学生对几何体的理解更加全面,生动的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去做一做就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动手去量一量、测一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的东西,如课本、书桌等,这样从日常生活着手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毫米、厘米、米等单位的具体意义。

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动手操作中思考的,直观的操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只有直观的动手操作是不够的,数学和其他学科存在很大的不同: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方法。

萧伯纳说过: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就像数学问题的解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彼此交流、合作并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与团体协作的精神。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的实施:
1、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再决定实行动手操作之前,应该先考虑该堂课是不是有必要去实施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这一问题时,教师只要稍微帮助学生回忆,就能激活原有关于长方形周长的知识,没有必要再去设计学生动手操作去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而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就必须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才能真正理解几何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动手操作才是有必要的。

2、动手操作的针对性。

学生动手操作是针对某一问题自主的开展的动手动脑的探究过程。

在加强操作活动的针对性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材料、制作操作程序、选择操作方式、发现和感悟操作所产生的现象或者成果。

例如:在“认识物体”的教学中,“摸一摸”是针对物体表面进行感知的操作;“滚一滚”是针对物体的曲面和平面的区分而采取的活动;“分一分”是针对物体属性进行区别而操作。

像这样有针对性的动手操作,才能使动手操作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3、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操作并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

因此,教师在实行动手操作之前要注意做好准备工作,如注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准备哪些材料等等。

动手操作活动的设计还要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和思维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还必须反映出知识建构过程的前后顺序。

例如:“认识角”这堂课,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掌握角的特征,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最终形成角的几何概念。

只有让学生通过合理的动手操作过程,才能有效地体验、经历角的概念抽象过程。

4、动手操作的时效性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

把握好操作时机。

大部分教师在运用动手操作时,往往事先安排好操作的时间。

这样表面看起来有条不紊,学生操作的也起劲。

但是却忘记了操作的初衷。

例如:学习“平均分”这堂课,在课堂的开始,在学生不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时,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去分一分。

然后引导得出定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当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时,就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去利用学具进行分了。

动手操作应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实行,这样才使得动手操作更具时效性。

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手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今天人们主张做数学,提倡在活动中学数
学,建议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因此,动手操作就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陈清荣,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燕国材.教育十论.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