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价值)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价值)

第二章 新闻价值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收者的“不知”
(1)即使事情发生了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因而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是新闻。

接收者的“不知” 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是什么
事实是客观的
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的判断依据 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坏消息综合征 对自身偏好的关注 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十句话
新闻价值的要素 休梅克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
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会受环境影响
宣传性要求的压抑
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 新闻价值
(2)“不知”的情形,包括刚才或正在发生的非常规事实、新披露的以前发生的事实、不知道的知识等。

(3)不能重复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陈韵昭与吴文虎两位学者在《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即事实须具“时新”的素质。

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能否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常常被看成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核心尺度之一。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受众以后的需要选择产生影响,成为一种价值的评价尺度。

(1)不同传播者专注于不同的报道领域,在我国首先是传媒内部分工的结果,有些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结果。

受众对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择、对具体新闻的选择,也是受其兴趣和需要支配的。

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时刻考虑读者的共同兴趣。

①事实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对其的兴趣,这一事实的价值属性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和接收的重要“阀门”。

这种属性是在事实与人们感觉的关系中确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②与事实本身的关系或需要,更是人们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和接收的动因。

我们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果不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跟上它的变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没有对外界变化情况的感知,人就会失去行动的依据,同时也不能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

感知外界新情况是人的一种需要。

(2)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普通人接触最多的信息,是各方面的新闻。

①各种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到Web2.0的各种信息平台,每日每时报告着国际、国内和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

②今天的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已经是立体化的、全方位的,人们不能不重视新闻,特别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它是生存之必需。

然而,面对无数从各种渠道传来的信息,选择成了难题。

③对记者来说,从海量事实中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了,而对新闻接收者来说,现在还要从海量新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的新闻。

因此,不论是专职新闻记者,还是普通公众,都需要一些新闻价值的知识。

3.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的不对称)。

有差异才会出现信息的流动,从拥有信息多的一方流向拥有信息少的另一方。

但这种流动不是自然界的水流,顺势而下,而要传、授双方的相互认可。

(1)发出信息者,或出于利益、情感的需要,或为了寻找新的信息。

(2)信息发出了,有了回应,那个发出的信息便有了“价值”。

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收者相互认可的那些新闻,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接收者认可,是新闻价值得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条件。

显然,新闻价值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或对事实的评估,指引着新闻的内容。

二、新闻价值是什么
1.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对接收者来说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特殊的即时性信息效用。

它或满足对外部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单纯的获知、兴趣、认同感需要),或帮助自己对利益相关的事情(物质利益、情感需要、安全需要等)作出决策。

2.事实是客观的
事实是客观的,这种判断虽然是主观的,但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实认识的基础之上。

(1)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但在共同“不知”和一定程度的共同兴趣的条件下,人们对相当多的事实具有较为相同的“价值判断”。

这种共同的对“新闻”的认识,是“新闻价值”概念得以成立的基础。

(2)对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来说,“新闻价值”是从满足接收者享用新闻信息效用的目的出发,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职业衡量标准。

贯彻这个标准,有可能在最大的层面上拥有受众;同时,传播者也可以获得较多的交换价值或宣传效用。

(3)受众接收某条新闻,通常出于对其“使用价值”的判断。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经济利益(交换价值)、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传播者的个性偏好也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

三、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判断依据
1.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人对外部的感知,是选择性提取的结果。

人在观察事物时由于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找寻带来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会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效应。

在无数事实中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要求选择者心中有明确的选择标准,这也是记者的一个重要职业素养。

(1)对于新闻接收者来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新闻能够被接收和记忆,因为人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和记忆都是有限的。

与人们接触的信息相比,有“价值”的信息是极少的一部分。

个人只能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

(2)人们是在各种信息的比较中选择和接收信息的。

两个信息的比较中,人们本能地接收触及边界的、更新常态思维的信息。

①人们自然会被不常见的、新鲜的事实所吸引,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自然熟视无睹。

②采用反常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得出的观点性信息,也会吸引人。

人们对所熟悉的关于某事物的说法会感到木然,一旦关于某事物出现新的阐释,说法与原来的距离越大且有一定道理,就越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赢得接收者。

(3)公众对信息的选择,可以概括三层递进的内容。

①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兴趣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的一种倾向。

②选择性理解,指受众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与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相互冲突。

可分为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和卷入性理解。

③选择性记忆,指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会被遗忘。

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

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2.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人是高级动物,会对新鲜事物以及需要提高警惕的事物表现出高度关注。

(1)美国女传播学者帕梅勒·休梅克认为,在监察环境时,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对正常的好消息的关注,往往不及对坏消息那么重视,因为前者的监察意义不大,而后者在激发接收者方面明显地能够发挥功用。

读者、观众对坏消息的重视程度高于好消息,因为坏消息对他们有提醒和警戒作用。

(2)她强调,这种对坏消息的偏好,甚至源于遗传进化,因为了解偏差(deviance)情况可以保障个体的安全和有利于繁殖后代。

这种偏好经由遗传因子代代相传,成为动物的天性。

(3)不论是基于生理需要还是文化塑造,把偏差的事物(即坏消息)分辨出来,并以新闻的方式展现互诉,是人寻求信息时的本能表现。

坏消息除了能够帮助人类监察环境外,一般较有刺激性的情节,容易激起公众的情绪,引发具体的影像,而且出人意料,因而更易为公众关注与接受。

坏消息可能具有“雪中送炭”的效应,而好消息通常是“锦上添花”,就紧迫性而言,新闻的天平往往更多地倾向坏消息一边。

美国新闻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新闻社会学》中指出,新闻的一个倾向就是坏消息。

3.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出于本能)
①好奇心的本能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倾向。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

任何人一旦具有了对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的好奇心,就会积极地去寻找这方面的信息,通过新闻获得信息当然是其中的一方面,只有在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他才会有所发展和创造。

②坏消息综合征
经调查,很多网民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

这种“坏消息综合征”首先源于“人性的不完美”。

负面内容承载着与个人共运的命运。

通过这些负面消息和负面评论,网民得以借此发泄自己的情绪。

③习惯性质疑
喜欢发表负面评论的不仅仅是“网民”的习惯,众多评论者也都陷入了“习惯性质疑”的漩涡。

从另一角度而言,习惯性质疑也可看做“为公代言”的姿态。

值得警惕的是,“偏好负面评论”能否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习惯性质疑”的背后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