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舆论学
一、概念题
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
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
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
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
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
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
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
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
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
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
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5.舆论的持续性
答:舆论的持续性,又称“舆论的韧性”,任何舆论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有关。
如果人们议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较长。
6.舆论不一律
答:舆论不一律是指人民内部的不同群体,由于在职业、阶层、经济利益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舆论。
这种舆论的不一律,是必然的、普遍的和经常的。
7.传闻
答:传闻是指舆论的一种畸形表现形态,是非正常状态下舆论现象。
由于信息没有及时沟通,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重要性*模糊度是指事情越重要,同时相关的信息越不清晰,传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传闻的传布越少。
8.新闻倾向性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特定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即在政治上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思想上赞成什么,排斥什么。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则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
新闻倾向性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受新闻客观性制约。
9.新闻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3、2008、2005、2003年研]
答: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
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就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
大社会冲击力。
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
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
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10.监督批评权[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监督批评权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
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武汉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新闻是指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新闻与舆论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它们的区别:
①它们的定义不同。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②传播特点不同。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③主体不同。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2)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在舆论从产生到形成并作用于社会的每个环节中,几乎都能看到新闻媒介的影子。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为公众代言人,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
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②新闻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公众接受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
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之一。
③新闻引导舆论。
这种引导的主要体现: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2.简述舆论的构成要素。
答:(1)舆论的主体:公众
①舆论的主体是自在的(不是有组织的),对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法的人群。
②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两个主要标志:他们有共同的或接近的观点;他们是自愿参与的,具有自主性。
(2)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①舆论的客体是自然存在的公众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个客体一般“有争议”学术上一般把“有争议”作为舆论客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公众对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规模,表现出某些趋向,纳闷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①舆论的直接表现是公开的意见,这是能够看到的。
能够感觉到的还有情绪。
人们所表达的意见由基本态度决定,态度由人们内心的信念决定。
②信念是指当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人们常常不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而作出接受(相信)或拒绝的反应。
信念是深层次的舆论。
③观察舆论时不能是看到意见和情绪,还要看到意见和情绪背后的态度和信念。
谈到舆论本身时,要把它看作是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4)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
①舆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支持,不够一定的数量,舆论就不是舆论,而是少数人的意见。
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舆论主体的数量要达到一定程度,一般用占某一范围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②一般而言,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只能通过舆论调查才能测出来。
当舆论表现十分明显时,不调查就能感觉到这绝对是舆论。
(5)舆论的强烈程度
①凡是被视为舆论的群体,应该有一定的强烈程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赞同或反对。
如果大家的看法趋向于两极,那么这个舆论的强烈程度很高;趋于中间位置,这个舆论的强烈程度较弱;太接近中间,这个舆论基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