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二)1.通假字
“父”同“甫”
“与”同“欤”
“歠”同“啜”
2.古今异义词
(1)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和染料
(2)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描绘
(3)至于:古义有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副词,事情到达某种程度
(4)凝滞:古义拘泥、执著;今义受阻而停
(5)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扬起
教学
反思
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的名称。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句式特点:
①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词藻华美,对仗工巧。
(5)何故深思高举
3.多义虚词
渔父见而问之曰()
而: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莞尔而笑()
何故至于斯()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葬于江鱼之腹中()
是以见放()
以: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足()
渔父见而问之曰()
之:吾闻之()
安能以身之察察()
蒙世俗之尘埃()
4.文言句式
(1)行吟泽畔()
(2)不复与言()
必做部分: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了他
不愠不怒、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性格。
②多用“兮”字。“兮”字的广泛运用,使诗歌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达。
2、关于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1、展示基础知识的自学成果
二、合作探究
翻译句子:
1.圣人不凝滞与物,而能与世推移。
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2.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偏要忧思那么深沉、行为那么高超,而让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的影响下,后世涌现一批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做出庄严选择的人。他们的选择都是有其存在意义的。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哈姆雷特在遭遇人生困境时发出的天问。这是一个很难作答的问题。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价值,只要是“生的光荣,死的伟大”,生命价值便得以体现。
二、梳理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鼓枻()
莞尔()汶汶()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三闾大夫()濯()缨()
(二)、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渔父
(2)子非三闾大夫与
(3)歠其醨
2.古今异义词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何故至于斯
(4)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父》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文中实词(颜色、枯槁)/虚词(之、而、于、以)和特殊文言句式
2.难点:分析、感悟屈原和渔父的形象
【教法建议】
1、重视多种形式的诵读、合作探究。
2、激活记忆,调动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
过程
学案内容
导学过程设计
前置学习
一、知识链接
1、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其他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文章最后一段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贡献的,但是现实很黑暗,不如不出世。这是爱的另一种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苏跃然更具悲剧性,只不过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了。
选做部分: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你更喜欢谁?不同的选择,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四、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情பைடு நூலகம்导入
前置学习答案
二、梳理基础知识
(一)fǔgǎo zhìyì
wǎn mén gǔbūzāo
chùo lílǚzhúo yīng
(4)屈原既放()
(5)自令放为()
(6)圣人不凝滞于物()
(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品味文本
1、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一个形象?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义虚词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于:介词,到;表被动;介词,在
以:介词因为;用;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之:代词,指屈原;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4.文言句式
(1)省略句,省略“于”(2)省略句,省略“之”
(3)宾语前置、被动句
课堂导学
当堂检测
(3)是以见放()
(4)被动句(5)被动句(6)被动句(7)定语后置
三、品味文本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屈原心力交瘁的形象,表现他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他在是非不分的世界里,不与世同流合污,不随波浊流,洁身自好,特立独行,孤岸高蹈。“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着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更表现他名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