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远程签约的效力实现与法律风险应对2019年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得让人始料未及。
面对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战疫”。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人与人“零接触”的要求也使得宣传了多年的“无纸化”“远程办公”逐渐成为一种刚性需求,同时,防疫需求成为人们进一步接受远程办公的“催化剂”。
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的业务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和着手实施远程电子合同签约。
然而,于传统纸质合同不同的是,电子合同以数据电文形式存在,无论是感官认知、签字盖章的认可、文件保存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虽然法律规定了电子合同的效力,但在实践中,如何以合理的流程和技术手段促进合同效力的“实现”,避免签约过程的不规范导致电子合同效力被质疑或者不被司法、仲裁机构认可,则是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特针对电子合同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有利于企业签署有效的电子合同,实现远程办公于业务开展。
一、电子合同远程签约的法律基础(一)电子合同与远程签约的概念根据《电子合同在线订立流程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定义,电子合同(electronic contract)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以数据电文为载体,并利用电子通信手段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远程签约,即合同当事人在物理空间上非处于同一地点的签约方式。
除电子合同以外,通过快递寄送纸质合同的方式也能实现远程签约的目的,而且纸质合同在保存、管理、举证上更符合习惯。
但是,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的现场签约方式,该种方式缺少了即时性,且加大了合同传递过程中丢失、被替换的风险。
虽然可以通过“双录”(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补强,但录音录像文件本身也提升了保存的复杂度,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纸质合同本身在保存、管理、举证上的便利性。
在后面对于电子合同签约流程的分析中,将进一步分析远程签约中电子合同与纸质合同的区别,探讨电子合同的优势所在以及何种情况下更适合选择电子合同进行远程签约。
(二)电子合同法律效力实现的基础根据《合同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书面形式则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可以看到,可以被归纳为数据电文的电子合同属于法律列举的书面形式合同之一,因此,法律本身不排斥电子合同这种形式,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电子合同即可具备合同效力,对合同当事人产生约束力。
在合同内容合法的前提下,当事人对合同表示同意的意思表示就成为了合同生效的关键因素。
对比传统纸质合同通过当事人签字盖章作出意思表示的签约方式,电子合同也需要有一个能够证明签约人意思表示真实性的签约方式。
因此,对于电子合同的效力实现而言,存在三个维度的法律问题:其一、法律对于数据电文合同本身的认可;这个问题已经在《合同法》中得到解决;其二、法律对于证明该签署行为的技术规则予以认可;这一问题在《电子签名法》中也已经通过电子签名效力进行了规定;其三、以规范的举证流程将数据电文所承载的意思表示和不可篡改的事实展现给法院或仲裁机构。
二、电子签名与电子印章的效力(一)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根据2005年4月1日生效的《电子签名法》(2019修订)第二条的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
而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从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电子签名的本质是数据,是信息,与墨迹或印泥形成的手写签名或印章有着本质区别,只不过借助于计算机、手机等设备的帮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数据的可视化形式,而这种形式又类似于手写签名或印章。
电子印章,是指基于可信密码技术生成身份标识,以电子数据图形表现的印章(《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定义),实际上是电子签名的一种形式,它的可视化形式类似于我们用实体印章盖出的图样,是为了方便理解而使用的概念,与电子签名并没有实质区别。
为方便表述,电子签名及电子印章以下均统称为“电子签名”。
(二)电子签名的适用范围根据《电子签名法》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
上述条款已经明确了民事活动中,尤其是在合同中可以使用电子签名。
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规定,政务服务中同样可以使用电子签名。
另外应当注意的是,根据《电子签名法》第三条第三款的规定,电子签名不得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形的文书:“(一)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二)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电子签名法》在2019年修订的时候删除了原来规定的电子签名不适用于“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的”情形,为房屋买卖的网签环节扫除了法律障碍。
(三)电子签名的效力《电子签名法》第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因为电子签名的本质是数据,所以用画图工具或者Photoshop等专业图形编辑工具制作的类似于签名或印章的图样添加至电子合同上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电子签名。
而这种签名显然不能被直接赋予法律效力。
为了区别于上述情况,《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了只有“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且可靠的电子签名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签名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1)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2)仅有电子签名人控制;签名后(3)对电子签名的改动能够被发现;(4)对数据电文的改动能够被发现。
上述条件的核心可以归纳为电子签名不能被冒用、盗用,电子签名及被签名文件篡改可被发现。
除上述法定条件之外,《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第二款也规定,“当事人也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给了合同当事人充分的意思自治权利。
因此,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高于或低于法定条件来约定电子签名的可靠条件。
但应当注意的是,逻辑上,该种约定应当是事先由不低于法定条件的电子签名或者实体签名达成的。
如果在单一合同中约定了低于法定条件的可靠条件,使用该条件进行电子签名的合同是存在效力瑕疵的。
三、电子合同效力实现的证明要点(一)远程签约主体的身份识别不同于纸质合同的当面签约,电子合同有效性,除了数据电文本身不被篡改外,证明签约主体身份同样是意思表示真实性的关键。
因此,身份识别与验证问题是电子有效性实现的第一道流程。
不同的身份识别路径,对应不同的身份证明方式。
通常而言,主要的身份识别的渠道有如下三种形式:1. 形式审核加交叉验证路径即通过对身份证进行形式审核,并辅以第三方机构的信息交叉完成实名注册的身份认证。
有的电子合同签约平台会要求提供身份证号码,有的则会要求手持身份证上传照片。
根据身份证号码与公安人口信息库数据的比对,可以确认确实有这一自然人主体存在,但由于远程操作中,无法确定身份证的真伪,或者无法确认操作者是否本人。
因此,一般在实施网上实名注册时,还需要用户提供电话号码、电子邮箱、银行卡卡号等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2. 借用第三方注册信息实施实名验证借用第三方注册信息实施实名注册,是较为直接并且成本很低的一种实名注册认证路径。
网络金融服务提供者在用户注册时,直接给予用户选择以其他网络平台用户名登陆的权利,用户一旦点击确认,服务提供者根据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协议,直接调用用户在第三方的注册信息,为用户在本平台完成注册的实名认证。
3. 通过电子认证机构数字证书的方式实现实名验证数字证书是第三方电子认证机构(以下或称“CA机构”)签发给当事人的数字标识,用于在签署数据电文过程中识别数据电文发出人的身份。
电子认证机构在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身份核验后,对其签发数字证书。
通过数字证书生成的电子签名数据,具有证明签约主体身份的法律效力。
(二)签约数据可靠性的证明通常认为,在上述第1、2类身份验证所实施的签约行为中,可靠性证明相对复杂,且有时需要电子数据的鉴定机构对数据可靠性进行鉴定。
而在以数字证书实名验证的场景下,可靠性证明更为直接便利。
针对法定的电子数据可靠性验证条件,由CA机构对于合同当事人进行认证,向合同当事人颁发用于制作电子签名的数字证书,数字证书中会使用非对称加密技术达到可验证的目的,以此满足电子签名制作数据(数字证书)属于电子签名人专用,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的条件。
具体而言,非对称加密技术会用到一对密钥,即公钥及私钥,用公钥加密的信息仅能通过私钥解密,反之,用私钥加密的信息仅能通过公钥解密。
其中,某一主体对应的公钥可以公开获取,私钥仅由该主体掌握。
因此,在CA机构对于电子签名人进行过认证的前提下,由CA机构私钥加密的认证信息,可以由CA机构公钥解密,基于对CA机构的信任从而确认电子签名人的身份,基本原理图解如下:在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电子签名的过程中,同时会用到可信时间戳技术、哈希函数来实现对电子签名及被签署文件的改动能够被发现的效果,其中,可信时间戳可以记录电子签名的制作时间,哈希函数可以结合非对称加密技术用于验证电子合同中的数据是否被修改。
哈希函数是一种函数关系,通过该函数计算,可以将数据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值。
结合刚才提到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其验证原理为:在使用数字证书进行电子签名的过程中会在签名信息中保留原数据经哈希函数计算得到的值A,并经由私钥加密得到B,收到电子合同的一方可使用哈希函数对于电子合同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A’,并使用公钥对B进行解密得到A,通过比对A与A’是否一致可以验证数据是否被修改,基本原理图解如下:四、电子合同签约平台(一)电子合同签约平台的概念为满足证明电子签名符合法定的可靠条件的需求,同时兼顾效率、成本,产生了一种给出电子合同远程签约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平台服务者。
他们通过电子合同签约平台(以下简称“签约平台”)为其用户提供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签名文件保管、协助证明的服务。
因为一般情况下签约平台本身具有保存证据的作用,所以在一些场景下也被称为存证机构。
(二)签约平台的一般使用流程笔者尝试使用了市面上较为知名的一些电子合同签约平台,根据使用体验将一般使用流程总结如下:1. 用户注册要使用签约平台的服务需要成为它的用户,与它达成注册协议、隐私政策等与服务有关的协议,建立服务关系。
2. 身份认证身份认证简单来说就是实名制。
有些签约平台中身份认证并非强制环节,但是如果没有经过身份认证,则电子签名信息无法直接关联到具体的、真实的某个主体,这种情况不符合企业、个人为了业务开展签署电子合同、约束相对方的目的,所以在开展业务的需求下应当进行身份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