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数据课程论文(DOC)

大数据课程论文(DOC)

论文题目大数据下人均消费支出及影响因素姓名xxx学号xxxxxxxx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财税系专业财政学指导教师袁新宇2016年10月20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大数据下人均消费支出及影响因素摘要: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也随之而来,从而可以让我们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更多的市场前景和人们的需要,然后可以把事业做得更好,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通过简述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模型分析,来说明大数据下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存在的关系,更好的说明我国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希望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些影响因素中能有多少是可以改进和努力然后更好地改进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加我国的居民收入,增加国家的GDP。

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刺激国内消费的增长。

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的目标。

本文就如何运用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政府的一些其它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出合理化方法。

关键词:居民收入水平;财政政策;人均消费支出;货币政策一、引言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文章将通过简述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模型分析,来说明大数据下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收入存在的关系,更好的说明我国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希望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些影响因素中能有多少是可以改进和努力然后更好地改进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二、正文(一)研究的目的本案例分析根据1995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在预测201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上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提高。

随着消费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

因此,政府在制定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考虑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鼓励消费,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从供给不足进入了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约束为主的发展阶段,内需不足的问题凸显。

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关键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合理居民消费率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

面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困境,如何深入考察我国居民消费行为、采取有效政策来振兴消费,将成为我们的研究主题。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因素入手,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以期获得解决问题和改善情况的新思路。

(二)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居民消费问题主要是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或全体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消费特征、影响因素和对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我国经济学界形成了相对盛行的四种代表性观点:居民收入分配不公说、居民消费行为说、福利制度改革说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说。

国内学者通过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经济计量模型以及根据理论假设运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尤其是将城乡居民消费问题分开进行研究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的同时,建立城乡居民消费和诸多主要经济影响因素之间的经济计量模型,探讨经济影响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投资、出口、消费形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这已为各界所取得共识。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架“马车”能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三)理论分析1、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的因素分析(1)政府支出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模型,政府支出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府支出的收入效应来实现。

政府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这两种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同。

购买性支出主要是作用于生产环节,在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同时,通过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来减少对消费的约束,增加消费量。

转移性支出作为一种资金单方面的、无偿的转移,主要是在分配环节发挥作用,通过直接增加接受者的收入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一是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式支出等手段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增强其消费能力。

二是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来改变居民消费的支出预期,从而间接提高其消费意愿和边际消费倾向。

(2)居民可支配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

收入是消费的来源和基础,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绝对收入假说认为,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不同,一般来说,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倾向。

因此,如果收入分配更加平等,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

反之,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越低。

(3)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虽然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且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和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将会导致整个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高收入者因其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低收入者虽然消费倾向很高,但受限于收入水平而无力消费。

这种“富人低消费和穷人无钱消费”的双重现象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

有关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2、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1)居民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居民的被动储蓄直接导致购买力的巨大分流, 从而减弱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严重地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进而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

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中出台,原有的体制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目前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教育体制对居民个人支出的压力较大,而且基本上都是硬性支出,支出的不确定性也很大,导致居民目前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上升。

(2)商品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消费品市场已发生了新的根本性变化:居民低层次消费已近饱和,而更高水平的消费又未达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经过了一个中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阶段后,目前老百姓的收入消费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以高档产品为内容的主导性消费热点,如轿车、住房等还远不能纳入大多数人的消费主流,居民现有的购买力不能形成推动主导消费品升级的动力。

(3)物价总水平持续在低水平运行,通货紧缩的压力较大,不利于消费的增长加入WTO之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进口规模的扩大,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国际价格紧缩对国内价格变化将产生负面影响。

物价的持续下降,不利于居民的消费增长。

因为从居民的消费心理上看,买涨不买降是居民购物的习惯心理。

由于居民对物价有进一步下降的预期,因此往往推迟消费,不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

另外,从统计上分析,由于物价的下降,名义消费增长往往低于实际消费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消费增长幅度的提高。

(四)模型的建立根据数据,我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一般模型为:Y=c+bX+e其中:Y ——人均消费支出C——常数项回归方程的参数 X——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相关数据收集【表】以下为Eviews结果:x与y的相关系数为0.99481【图1】由相关图可知,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为分析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的数量规律性,可以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x与y呈现一种线性的相关关系,为此,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c+bX+e由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得【图2】报告形式:【公式1-2】Y=635.7558+0.687615*X(54.86426)(0.006680)T=(11.58780)(102.9334)经济意义检验:regression coefficient在回归方程中表示自变量x 对因变量y 影响大小的参数。

回归系数越大表示x 对y 影响越大,正回归系数表示y 随x 增大而增大,负回归系数表示y 随x增大而减小。

回归方程式^Y=bX+a中之斜率b,称为回归系数,表X每变动一单位,平均而言,Y将变动b单位。

本题中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687615元。

统计检验:拟合优度检验:R2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优度高 F检验: F 大于aF(1,14-1-1)表明回归系数至少有一个显着不为零,模型线性关系显着 T检验:t= 11.58780 ?2/at=2.179 拒绝原假设。

表明X对Y有显着影响。

对于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建议在宏观经济学里,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资产性收入+政府转移支付-税收。

工资性收入上升,资产性收入上升、政府转移支付增加、个人所得税下降等因素变动都将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可采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府政策。

居民收入的提高从本质上说有赖于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注意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无疑会更有效的达到目的。

2010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47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36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企业就业比重占到全社会的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吸纳就业量为3.09亿,占全社会的就业总量的43%。

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在城镇中的结业比重已经超过了70%。

具体的方法有:要放松市场准入,逐渐打破国有企业在诸多方面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能够获得进入相关领域的中国,使民营企业能够和国有企业平等竞争。

(六)总结:1、消费结构是消费者为满足不同方面的需要,用于不同方面的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它是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内容。

消费结构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又反过来对生产力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对于正确引导消费,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支出的分类,一般有以下3种,(1)按吃、穿、住、用划分;(2)按消费对象基本属性划分,分为非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劳务;(3)按消费的社会功能分为生理消费和社会消费。

消费结构变化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其中志决定作用的是人均收入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