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

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即今人的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

可以看出文学观念的演进。

2、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

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如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唐人主张明道,结果还是偏于学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

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

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艺,批评偏于纯艺术,“空疏不学”成为时代病。

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

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

清代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

以前所有论诗论文的种种主张,清人没有不加以演绎而申述之的。

清代可谓文论极为发达的时代。

再之,清代学术有它特殊的风气,就是不喜空论,犹重实验。

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是一般学者持守的信条。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1、批评文本的文学化中国古代文论从先秦的子书,到汉代的序跋、书信等都具有文学化倾向。

魏晋南北朝更是批评文本的彻底文学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骈体文、陆机的《文赋》是赋体。

唐代流行的是以诗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宋代诗话大盛,欧阳修《六一诗话》开其风、严羽《沧浪诗话》收其尾。

明清流行小说、戏曲的点评,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代表人物。

2、批评方式(话语)的诗性化如比兴的方式。

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诗经》中常用的创作方法。

古人论理时也常用此法。

如《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不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老子》中“上善若水”、“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1)。

《孟子》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庄子》中“庄周梦蝶”、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等。

骈偶的形式。

由自然之道启发的思维形式。

刘勰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

皋陶:“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益:“满招损,谦受益。

”所以,骈偶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自然精神的美学体现。

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曹丕《典论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

3、批评文体的泛体化即先秦的序、跋,汉代的书信,唐的以诗论诗,宋的诗话,明清的点评等。

无定体,而无所不体。

四、中国古代文论史的研究及著作最早的文论史著作应是1925年出版(东京弘文堂)的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包括《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三篇长篇论文)。

此书主要集中在诗论方面,很不完备。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

时任(1921—1924)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陈中凡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

所谓科学的方法即由西方接受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七年后,1934年,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罗根泽的《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相继出版。

1943年,罗根泽的《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隋唐文学批评史》、《晚唐五代文学批评史》出版。

1944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开明书店)、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册)》出版。

这几部著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定了基础和基本构架。

尤其是郭绍虞的治学方法特别值得研究与借鉴。

首先,把材料的搜集与观念的确立结合起来;其次,把文论现象与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再次,特别注重汉语言文字的特性与中国文学之关系。

参考教材: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张少康主编《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若愚(美)《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1975年出版,1980年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007年9月2日2009年5月6日2011年2月21日第二讲先秦文论概况一、先秦文化思想对文论的影响。

先秦指夏(前2070—1600)到秦(前221—206)统一二千年的时间。

先秦文化思想指周初到战国末期(前11世纪到前3世纪)近800多年形成的文化思想。

周代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思想。

先秦的“文学”概念还属于广义的文学范畴,没有从文化、艺术里分离出来;这时的文论思想散见于经书和子书中,呈片段、零星状,不成系统。

周代的文化思想主要指礼和乐。

礼乐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礼仪制度,强调秩序与友爱,是用来调和不同阶级以及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阶级统治的。

《周礼》:“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

”这种关于乐礼功能的认识就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

上古时期,乐的概念并不单指音乐,还包括诗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

最初,乐占主导地位。

后来,诗逐渐取代乐占据了中心地位。

《左传》记载的季札(吴王诸樊的弟弟)观乐(鲁襄公29年,公元前544年,孔子7岁),对于乐与政治关系的评论(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是中国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学评论。

听了《周南》、《召南》,说:“美哉!始基(教化开始奠基)之矣,犹未也。

然勤而不怨矣。

”《郑》:“美哉!其细(音节琐碎)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观《大武》:“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后来,周室式微,礼乐崩坏,引起后世诸子对以乐为主的文艺的不同评价。

孔子是周文化的继承者。

他的理想是“克己复礼”。

但是,孔子的“礼”与周礼略有不同。

后者主张“礼不下庶人”,前者强调“齐之以礼”。

孔子对礼、乐、诗都非常重视,认为是培养君子的人格(“文质彬彬”),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他对诗的特性与作用(“兴、观、群、怨”)有生动的论述,对后世文艺观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孟子继孔子之后,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阐述了文艺审美性质的心理基础。

老子虽然没有直接谈乐,但基于“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现实,主张剔除“文化”,使人“复归于婴儿”。

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墨家主张“非乐”。

认为统治者喜好音乐,浪费财物,加重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家的灭亡。

这是对的。

但是墨子把文艺活动仅仅看作娱乐,所谓“乐以为乐也”,显然太狭隘。

他不了解文艺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所以,荀子批评他“蔽于用而不知文”。

韩非子认为文艺对社会秩序有破坏作用。

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学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又说,只要统治者以法治国,也可以“毕弋驰骋,撞钟舞女”。

又不否认文艺的娱乐功能。

可以看出,先秦诸子对于文艺的大致态度。

儒家对诗乐格外重视,尤其看重文艺的教化作用;墨、道从社会下层利益出发,否定文艺的积极意义,主张取消文艺;法家站在服务并取悦于统治者的立场,只承认文艺的娱乐功能。

二、先秦文论成就1、文学观念的萌芽2、以儒家诗论为核心的文论思想的初步形成3、诗言志——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三、《尚书·尧典》中的文学观1、《尚书》简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史书,主要是记言的(《春秋》是记事的),是虞、夏、商、周几个王朝(2000多年)的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

汉代以前,《尚书》称为《书》,汉代今文学家始称为《尚书》(也称为书经,始于《荀子》)。

《尚书》有《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分。

《今文尚书》是由秦代博士伏生传下来的。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共28篇;最早用秦通行的小篆书写,后改用汉通行的隶书,到汉中后期古文(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体)本出现后,被称为“今文三家”(伏生所传,西汉形成的欧阳氏学、大夏侯氏学、小夏侯氏学三家《尚书》)。

相关主题